一、题画竹子诗句经典
1、旧家苕水西,今住鸳湖曲。高馆月来迟,檀栾结寒绿。竹外湖水清,照见须眉古。挂壁一枝斜,并作潇湘雨。
2、此图是郑燮赠与友人的,画中以双松喻人,赞誉立先、焕文二位友人志怀高远。郑燮最喜画兰、竹,画松相对较少见,本幅以松树为主体,笔法苍劲老辣,用墨色浓淡做空间前后的区分,松图繁密而不拥塞,结构清晰。兰、竹置于陡峭的岩石之间,天相自然,秀逸洒脱中更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兰竹以细笔勾勒的双钩法描绘,与阔笔放纵的松树在技法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同时丰富了画面内容,起到了补充画意,增强主题内涵的作用。
3、眺望船来船往一道裂缝花开花落
4、主任委员:杨佴旻、杨炼秘书长:唐晓渡副秘书长:田庄
5、子张观点:君子尊敬贤人,也容纳群众;鼓励好人,而可怜无能的人。我如果很贤明,对什么人不能容纳呢?我如果不贤明,别人就会拒绝我的,我怎能去拒绝别人呢?”
6、擎着美学一个字用尽了花事
7、“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东坡。自古以来竹子一直是诗人、画家们笔下的题材。古诗中关于竹的诗句很多: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瞻彼淇奥,绿竹青青”的句子;唐朝王维有:“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白居易“阁畔竹萧萧,阁下水潺潺”等等。扬州八怪的郑板桥,画了很多竹子画,并在上面题诗,他在《竹石》画上题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意思是人要有风骨,无论做什么事,没有咬定和坚韧的精神,是难于立根的。
8、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子可留。
9、会兹东南美,相对情不慊。
10、一道身上淌落的曲线等待被揽住
11、——(明)李流芳自题《画似雪峤师》
12、“还原大师——何绍基的书法世界”展览作品欣赏
13、译文: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14、苏轼的传世墨迹数量较文同更多,其中与文同有关的多存于拓本《西楼苏帖》中,这是宋人王应辰搜集苏轼书法所集。该贴是宋刻拓本,与原迹相差无几,十分珍贵。其中包含了苏轼和文同二人关于墨竹的认识与体会,艺术价值与研究价值皆备。
15、清郑燮荆棘丛兰图长卷纸本墨笔纵5厘米横508厘米
16、飞霜早淅历,绿艳恐休歇。
17、任他逆风严霜,自有春风消息。
18、评审委员会主席:威·斯·奈保尔(VSNaipaul)
19、难将湘管笔,写出此花神。
20、23×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二、国画题竹诗句
1、一条流尽时间的河一座比肉体
2、移从几千里,不改生幽谷。
3、——(五代)李唐《七绝》
4、锦绷半脱娟娟玉,粉节新涂拂拂霜。
5、这首诗以“竹”为依托之物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诗画家淡薄名利,以解除百姓之苦为己任的胸襟,以及“任风雨来袭,我自岿然不动”的气概。文中作者以竹喻人,比喻新颖奇物,把一个铮铮铁骨的文人写得极入情理,表现了他的高标挺立、特立独行、充满爱民之气节。
6、绿水唯应漾白苹,胭脂只念点朱唇。
7、出自:唐代·孟浩然《夏日浮舟过陈大水亭/浮舟过滕逸人别业》
8、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
9、草荒三径断,岁晚见交情。
10、(资料汇编)文言文常见实词意义趣味记忆
11、赵之琛,字次闲,号献父、献甫,又号宝月山人,斋号补罗迦室。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画山水师倪、黄,以萧疏幽澹为宗。花卉笔意潇洒,傅色清雅。赵之琛在金石文字之学上亦有扎实的工夫,阮元著《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内所摹写古器文字,多出其手。
12、8×2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3、说明一笔一划景象成劲节清风觉更高
14、解箨初闻声簌簌,放梢初见叶离离。
15、清罗清兰竹石图立轴绢本水墨纵132厘米横5厘米
16、像刚刚被剖开一匹马挣脱向右
17、(忽忆故园修竹因作此诗)
18、爆炸震动巴格达器官的碎片
19、兰花历来备受文人墨客所青睐,君不见“气如兰兮长不改,心若兰兮终不移”?君不见“寻得幽兰报知己,一枝聊赠梦潇湘”?君不见“兰为王者香,芬馥清风里”?君不见“幽兰有高致,质弱苦易零”?君不见“不容荆棘不成兰,外道天魔冷眼看”……句句都是写兰的经典佳句。
20、香雅怡情,是为世上贤达。
三、竹子的题画诗句
1、论诗多佳句。脍灸甘我嘬。
2、——(元)王蒙自题《茅屋讽经图》
3、梦着你的无限在飞檐上荡漾
4、北京画院所藏齐白石篆书作品大抵为其写于七十岁以后,具有苍雄奇崛、平直真率、朴素无华之特征。然其中一件无年款写于毛边纸的篆书条幅饶有趣味,这件作品很像是正式作品之底稿,笔画细而用笔轻松,但结字颇讲究,一如写印稿一般,从一个侧面印证了他篆书与印章的关系。齐白石的篆书有评者用“力扛千钧”来形容其力量,也有用“大刀阔斧”来形容其气势。总之,他的印如同他的大写意花鸟,他的篆书也如同他的大写意印风,看似粗头乱服,却既给人以震撼,又耐人回味。
5、柯九思为倪瓒作画的至元四年,正是他寓居苏州期间,因苏州和无锡相去不远,这使得柯九思能够方便成行。这一年倪瓒的清閟阁刚刚建成,是倪瓒收藏图书文玩和吟诗作画之所。
6、故苏轼在《文与可字说》中写到“与可之为人也,守道而忘势,行义而忘利,修德而忘名。与可不义,虽禄之千乘不顾也。虽然,未尝有恶于人,人亦莫之恶也。”可见,文同的性格更多是“行之以中道”,不似苏轼那般积极、热心于政治。
7、其中置磐石,可以措尊箔。
8、宋刻宋拓西楼苏帖《祭文与可文》(局部)
9、嗟我智虑短,苟为安一床。
10、不让你回来除非藏进鸟头
11、竹,我们再熟悉不过。从古到今,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众多领域,几乎都能以竹为材料——农具、狩猎、武器、建筑、家具、文房、乐器、日用品、纺织、药材、饮食等等,无不有竹的身影。
12、生来不为已,只求把身献。
13、山居幽赏入秋多,处处丹枫映黛螺。欲写江南风景好,()川一派出维摩。
14、明王臣双钩竹图轴故宫博物院藏
15、——(明)董其昌自题《红树秋色图》
16、明陈淳兰竹石图轴广东省博物馆藏
17、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18、▌注:本文内容仅为笔者的论述,不代表任何观点,以飨读者,请指正。
19、什么没出没于血泊?腐烂
20、许诺和凋谢准确如一滴油的压力
四、国画竹子的题字
1、4×3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2、总令摘向韩娘袖,不作人间脑麝风。
3、贪夫或有凭栏者,不见修篁但见金。
4、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5、浙江大学国学名师名家高端研修班
6、深山与穷谷,往往尝有之。
7、云何又遣十辈来。昏花两眼为渠开。
8、竹色溪下绿,荷花镜里香。——唐·李白《别储邕之剡中》
9、唯愁吹作别离声,回首驾骖舞阵速。
10、胸储郁气三江墨,一怒横飞十万竿。
11、老师赠优秀学生自作诗集
12、群芳颜色好,祗自夸园苑。
13、清风一榻水云边,不独柳眠竹亦眠。
14、互文性是文学形式研究层面的一个理论概念,在此不便展开,但可借来一用。这个理论说的是,任何一个文学文本都不是独立的创造,而是对过去文本的改写、复制、模仿、转换或拼接。文学创作中互文性现象,往往是后一辈杰出创作者通过思索其与前辈大师的关系,而采取严肃而有意义的手法。其中就包括致敬式的直接引用。
15、HKD39,460,784
16、金农,初名司农,字寿门,号冬心,又号司农、金二十六郎,浙江钱塘人。乾隆元年举博学鸿词科,不第。中年漫游山东、京津、山西、陕西、湖广等地。晚年寓居扬州,卖画自足。
17、说明展览:“中国文物集珍——敏求精舍银禧纪念展”,香港,1985年。
18、5×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19、——(清)吴历自题《白傅湓江图》
20、风来笑有声,雨过净如洗。
五、题画竹名句
1、《花篮图》,绢本,1×5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画为李嵩所作,画面左下方空白处题有“李嵩画”的款识。李嵩(1166—1243),南宋宫廷画家,历光宗、宁宗、理宗三朝。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年少时曾为木匠,后被画院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绘画得其亲授,以人物、界画闻名于世。此幅《花篮图》是传世署有李嵩名款的三幅《花篮图》之一。繁复工细是李嵩绘画的标志性特征,他极善于把看似繁杂的画面组织成一个整体。此画也不例外,精巧复杂的竹编花篮里盛满了各色花卉,密不透风的构图使它们合为一体丝毫不乱。如此精巧的构思让《花篮图》成为了宋代绘画史上不朽的杰构。
2、1×9cm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3、鸟落青苔没,风随暮雨微。(刘伟明)
4、——(清)庞铸自题《隔溪烟雨图》
5、《祀三公山碑》为东汉碑刻,在河北省元氏县。它刻于隶书成熟的时代,碑中文字若以许慎《说文解字》论,似讹字颇多,然此正是当时不善篆书者写篆书的特征,故而似篆非篆,似隶非隶,遒厚纯朴,方劲古拙。或以波磔、或以下引之笔拖尾,与其他篆书碑版不同,具有浓重的简牍用笔特征。
6、黄琉璃光绿玉润,莹净冷滑无埃尘。
7、你的白房子聚焦炫目的蓝
8、她与丈夫旗鼓相当,以绝世才华,双双流芳千古。
9、《葡萄草虫图》,绢本,2×6cm,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本画署有名款,为林椿所作。画中描绘了葡萄枝头停栖着几只草虫的景象,螳螂、蜻蜓、甲虫、蝈蝈汇集在几串葡萄周围,一幅充满了自然野趣的画面。此画的风格与林椿其它作品的风格非常一致,细腻略带朦胧的色调是其特有的表现方式。从林椿传世的作品来看,花果似乎是他十分喜欢画的题材,这也使其风格特征在宋画中更为明显。通常来说表现草虫时,画家一般会将其作为点睛之笔,而此画则是反其道行之,画中的草虫仿佛和葡萄的枝叶融为了一体。这样处理的目的在于,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画面的色调统进一步增强了朦胧的氛围。
10、仙山不记凤凰时,碧筱空含玉润姿。
11、在每颗小小的伤透的心里
12、太多被浪费的爱学会眺望
13、觳觫人中厨,如偿食竹债。
14、潇湘烟水渺无波,京口云山晓暮多。细雨斜风无限好,谁将艇子着渔蓑。
15、无数春笋满林生,柴门密掩断行人。会须上番看成竹,客至从嗔不出迎。――唐.杜甫《咏春笋》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唐.杜甫《咏竹》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宋.苏轼《于潜僧绿筠轩》好竹千竿翠,新泉一勺水。――宋.陆游竹劲由来缺祥同,画家虽巧也难工。细看昨夜西风里,若今琅玕不向东。――明.徐渭《风竹》细细的叶,疏疏的节;雪压不倒,风吹不折。――清.郑板桥《题墨竹图》雨后龙孙长,风前凤尾摇;心虚根柢固,指日定干霄。――清.戴熙《题画竹》待到深山月上时,娟娟翠竹倍生姿。空明一片高难掇,寒碧千竿俗可医。――清.王慕兰《外山竹月》
16、车窗下闪过的孩子叼着沾满煤灰的乳头
17、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18、柯九思画竹主要参法文同,在本幅《清閟阁墨竹图》上,作者交替使用浓墨和淡墨表现竹叶的向背,绘晴竹两竿立于秀石之侧,这种技法在文同的《墨竹图》中就表现得非常明显。柯氏此作虽不如文同写实,却显示出较强的笔墨意趣。
19、伙风兰蕙化为茅,南国凄凉气已消。
20、诗句: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