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句
1、由物及人,建构核心语识。教师先引发批判思维:这首诗写的是石灰,石灰心里想的是清白。奇怪啊奇怪!我们看看四周用石灰粉刷过的墙壁,就这颜色看,用哪个词可能更准确?从而促成主动建构:原来诗人一语双关,借物喻人,表面上是写石灰的清白,实际是写自己的志向,他希望未来的自己也成为像石灰一样清清白白、品德高尚的人,这种写法叫托物言志。
2、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3、“借景抒情”PK“托物言志”
4、学会本课生字词,能借助注释及背景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托物言志诗的一般特点,知道古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受到高尚情操与人格的感染。
5、遥知不是雪,惟有暗香来。托物言志的诗:《石灰吟》
6、但是小小的山沟怎么可能留的住他呢,他最终会流入大海化成汹涌的波涛。
7、蝉唐.虞世南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8、立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权凭藉(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
9、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10、唐—李贺《马诗》明—于谦《石灰吟》
11、竹石清朝·郑板桥(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借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质朴,寓意深刻。诗人所赞颂的并非竹的柔美,而是竹的刚毅。前两句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内在精神。开头一个“咬”字,一字千钧,极为有力,而且形象化,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再以“不放松”来补足“咬”字,劲竹的个性特征表露无遗。次句中的“破岩”更衬托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后二句再进一层写恶劣的客观环境对劲竹的磨练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苍翠的青竹仍然“坚劲”,傲然挺立。“千磨万击”、“东南西北风”,极言考验之严酷。
12、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13、明人于谦17岁时写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14、男儿身手和谁赌?老来猛气还轩举,人间多少闲狐兔!月黑沙黄,此际偏思汝。
15、他是竹——植物中的另类。他看上去清瘦且憔悴,相对于百草原其他植物,像一个混得不太好的中年人。
16、这是一首韵味很浓的咏柳诗,它不仅维妙维肖地写活了客观外物之柳,又含蓄地寄托了诗人愤世嫉俗之情。开篇极写垂柳婀娜多姿与纤柔飘逸,然后笔锋一转,另辟蹊径,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典,抒发诗人托物寄兴的情怀。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表面上“咏柳而贬美人”,实质上把矛头指向以皇帝为首的官僚集团,针砭时弊,畅快淋漓。这里面有托物言志,有比兴,有用典,有直白。
17、其实,像牛这样的人很多。比如: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的老师,在烈日下劳作的农民,在工厂辛勤劳作的工人们……他们都像牛一样,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把青春奉献给了更多的人们。这种精神难道不是值得肯定吗?
18、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19、相较之下,毛泽东笔下的梅花俨然成了铮铮铁骨的战士,即“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美丽昂扬的梅花,尽显革命家的慷慨气度。由于作者心志不尽相同,因而其笔下的梅花也呈现出迥异的风貌,但二者都选取了“梅花”作为表达自我情志的载体,托“梅”言志,使得词句内容更具感染力。
20、一摧云间志,为君苑中禽。
二、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诗
1、⑥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的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2、(答案)象征(托物言志,借物喻入)作者借青苔的普通、卑微,生长环境恶劣支努力生长,象征在艰苦环境中自强不息,坚韧自持,努力抗争,谦逊,高洁,不屈服于命运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的精神和意志。
3、譬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写景的目的就是为了抒情,所以是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所以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4、⑬她们总是满腔热情地在你回乡的青石板石缝里,撑起一些绿意,让你享受着“春满大地”的时光。也许你脚踏在其身上,目光却关注着斜枝的桃花,或是墙头上的芦苇花。
5、④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6、妈妈跟我说过:“梅在冬季里开放,虽然不像玫瑰一样婀娜,也不像君子兰一样高贵,但是大自然的美好培育了梅花独特的品格和精神。”
7、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8、赠刘景文(宋)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分别是荷、菊、橙、橘
9、借物喻人的诗:梅花 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10、晚上,我正在写作业,突然,停电了!家里顿时陷入一片黑暗。这时,爷爷拿出蜡烛,用打火机点亮它,客厅一下亮堂起来。
11、当停电时,当人们需要用到她时,她就像勇敢的士兵一样挺身而出,她把自己点亮,温暖与照亮人间,温暖与照亮他人。她用生命拼搏,直到生命结束才肯停止自己的工作。她在痛苦里挣扎,为他人创造光明,在奉献中充分地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最后,她渐渐消逝,默默地乘鹤西去,她为人们奉献出她生命中最后的最明亮的光和热,但她的奉献精神却在烈火中获得了永生。
12、我欣赏梅花的坚强生长,不择环境的精神,也欣赏有着梅花精神的解放军。
13、紧承上句,第二句“立根原在破岩中”道出了翠竹能傲然挺拔于青山之上的基础是它深深扎根在破裂的岩石之中。在这首诗里,竹石则形成了一个浑然的整体,无石竹不挺,无竹山不青。这两句诗也说明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哲理:根基深力量才强。
14、面对秋风秋景,刘彻感慨岁月易逝、人生易老。
15、李白因永王李璘案被流放夜郎,途中遇赦还至湖南。杜甫忧心李白的遭遇,当秋风起,杜甫写下此诗,表达对李白的牵挂之情。
16、人面不如花面,花到开时重见。
17、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18、树的寿命是如此长久,在我们死后很多年,这棵古树还会枝叶繁茂地生长着。一想到这一点,无边的嫉妒就转成深深的自卑。作为一个人活不了那么久远,伤感让我低下头来,于是我就看到了一棵小草,一棵长在古树之旁的小草。只有细长的两三片叶子,纤细得如同婴儿的睫毛。树叶缝隙的阳光打在草叶的几丝脉络上,再落到地上,阳光变得如绿纱一样漂浮了。
19、本诗语言明快,风格健爽。前两句写景,写适于骏马驰骋的燕山原野的景色;后两句抒情,自比为良马,期望自己受到重用,一展雄才大志。
20、(声明:投稿文责自负,主编有修改权)
三、有关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
1、托物言志是借一个物品来明白一个道理。而借一个物体来赞美一个人。借景抒情是借一处景来抒发感情。内个,这是我自已的回答,希望可以帮到你。
2、他是郑板桥,“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
3、不久前,我看到这样一条新闻:某市的一位政府工作人员,担任要害部门的领导。他虽收入不高,家境普通,但清正廉洁。春节的时候,好多人给他送礼,春节过后,他向上级上交了好多的礼金,被政府加以表扬和奖励。看完后,我心中暗暗想道:“这位伯伯,他的表现,不就像荷花一样吗?既高尚而正直,真是一个好人啊!”
4、梅花总是像无比坚强的战士。在冬天里,她丝毫不肯示弱。凛冽的凄风冷雪总在向她挑战,铺天盖地地吹着下着,可她毅然不动。她总是骄傲地昂起头,挺直自己的身姿,不向冬天里的风雪低头。我曾想:为什么梅不选择在风和日丽的春天与百花争宠呢?可转念一想,不正是这冬天恶劣的环境,让梅花不像其它花那样软弱,让梅花在冬天里变得更美丽,更迷人,更与众不同吗?
5、诗的第一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把一个挺立峭拔的、牢牢把握着青山岩缝的翠竹形象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一个“咬”字使竹人格化。它不仅写出了翠竹紧紧附着青山的情景,更表现出了竹子那种不畏艰辛,与大自然抗争,顽强生存的精神。
6、首先,();然后,();接着,();最后,()。
7、既然我作为一个人,都在古树面前自惭形秽了,小草你怎能不顶礼膜拜?我这样想着,就蹲下来看着小草。在这样一棵历史久远声名卓著的古树旁边为邻,你岂不要羞愧死了?
8、人们都说这里是海上的大门关卡,急流漩涡无边无际足以让人胆战心惊。这山是天地偶然留下来的砥柱,江山有此山就可以挡住任何狂风巨澜。
9、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10、耀眼的剑芒像青蛇游动,鞘上的花纹如浮起绿色的龟鳞。
11、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12、便一日数次出入华堂绣户,衔泥作窠。
13、《竹石》是一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诗。诗歌着力表现了竹子顽强、坚韧的品质,诗人借岩竹的坚韧顽强,隐喻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全诗语言简单精练,堪称佳作。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出自《石灰吟》作者:于谦(明代)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意思是: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
14、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5、市实验学校507班陈懿捷
16、全词从远近、俯仰以及视觉、听觉、嗅觉等角度写景,写了林、山、竹、墙、蝉、草、池塘等七幅画面,容量之大,堪称妙笔,但这些景物聚集在一起,透露出一派幽狭繁杂的气氛,透过幅幅画面,我们可以隐隐地看到诗人那种百无聊赖、自寻安慰、无可奈何的心情。这一心情的表现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助于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借景抒情的手法。
17、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凄凉与孤寂,这正是叶绍翁此时的心情吧!
18、虽复尘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
19、“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诗里竹有个特点,它不是孤立的竹,也不是静止的竹,而是岩竹,是风竹。在这首诗中同样竹子经受着“风”一年四季的千磨万击。
20、衣带渐宽无别意。新书报我添憔悴。
四、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诗句
1、牛的一生都在辛勤劳作,默默地奉献着;当它老了之后,或是被人宰了吃肉,或是躺在牛栅栏里结束生命,无人过问。这几乎是每一头牛的归宿。
2、④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亼,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釆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3、(答案)不完全一样。(1分)虽两者遭遇困境、甘受考验,但《石灰吟》通过对石灰的赞美,着重表达了自己要以石灰为榜样,能经得起任何严酷的考验,做一个无比坚强、正直清白的人。(关键答对《石灰吟》所言之“志”,给3分以上)
4、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5、“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古诗,用来形容老师再合适不过了吧。蜡烛,老师,都是舍己为人的。即使我们长大后不做老师,也要像老师一样,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6、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7、⑨在岁月的戏台上,青苔似乎错过了《诗经》,却赶上了唐诗宋词的好时光,也融进了明清纷繁的花事。在诗意的年代,青苔倍加受人珍爱,“应怜屐齿印苍苔”,园子的主人因怕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但有时也夹杂着几分苍凉和凄美,“小庭春老,碧砌红萱草”,青苔似乎总是见不到阳光,只在凄凄惨惨中顽强地生长着。
8、寒假里的一天,寒风凛冽,天气异常寒冷,我们去公园赏梅花。此时百花已经凋谢,只有梅花还生机勃勃,傲然挺立在寒风中,开得那样鲜艳,股股清香,沁人心脾,与寒冷的天气衬托,真是“梅花香自苦寒来”。
9、竹子,它乃坚韧不拔的大丈夫。
10、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11、鉴赏:蜂蜜甘甜可口,来自于勤劳的蜜蜂辛勤的劳作成果!为了人们的口腹之欲,小小的蜜蜂发挥出大大的能量,不远千里采来花粉酿造蜂蜜。作者为蜜蜂不甘,为广大劳动者叫屈。蜜蜂如此勤劳得到了什么?劳动者也是如此辛劳却被权高者盘剥,这公平吗?在为劳动人民鸣冤叫屈的同时也是对自己久沉下僚、大志难伸的境遇予以反省,表达对唐末朋党倾轧、宦官专权、战乱频仍、民不聊生的社会现象更深的痛恨之情。
12、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3、松树千年终是朽,槿花一日自为荣。
14、诗人当时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于是辞官出京,闲居洛阳。请说说这首诗采用了怎样的手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15、市实验学校507班刘斯灵
16、广阔的原野,沙白如雪,燕山新月初上,弯如金钩。这边塞争战之处,正是良马和英雄大显身手之地;然而,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制辔脑,飞奔在清秋的大地上?
17、①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18、来源网络,仅作分享,侵删
19、梅花,是那样平凡,却深受我喜爱。
20、市实验学校507班江东乘
五、借物喻人和托物言志的诗句
1、(设计意图)语文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在不同类型的文本里有不同的侧重与表现形式。《石灰吟》无疑是多维和谐统一的样本。积淀语言,发展思维,获得审美,文化化育,学生学得的不仅是一首托物言志诗的学习方法,更是一种可以融入血脉的贯穿古今的精神图腾。作为语文教师,在《双减》新要求背景下,减什么,增什么,是每一个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重要内容。我以为,就《石灰吟》教学而言,基于认知规律,为学生打开时间的画轴,打开激荡心魄的体验之门,打开自主探索与享受言语的语文世界,利于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心理负担,减少低效机械的训练,有助于高质量学习方式的重建。
2、两首(咏梅)拟人比喻偏僻、凄苦,寂寞;清冷、萧疏,“脉脉”高洁刚强孤寂幽独B(“无意”的意思是不着意追求。)C(范诗没有表现出“高洁不污的信念”。)
3、鲁迅先生说过:“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却是奶。”说明了牛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精神应该得到赞扬,是值得肯定的。
4、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5、此外,茅盾先生的《白杨礼赞》,选取大西北最常见的白杨树这一“物”作为言“志”的基础,凭借白杨树这一“载体”,极恰当地歌颂了团结抗日的北方军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又如许地山的《落花生》一文,所托之“物”极小,即我们司空见惯的花生,所言之“志”却极深刻,即借花生“有用”的本质,赞颂社会上默默贡献、不慕虚荣的人。
6、(试题)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7、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无涯骇众观。
8、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9、他是岳飞,辛弃疾,他是中国儒家,“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
10、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1、千形万象还成空,影水藏山片复重。
12、2:新诗10首内,每首不超过30行,律诗、楹联作品20首内;
13、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所谓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或起兴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上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象征等。
14、秋风来了,苏轼失眠了,远离家乡,远离朝廷,不知何日才能回去,这让苏轼忧愁不已。
15、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16、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17、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18、这首诗是一首咏竹诗。诗人赞颂竹的刚毅、顽强。前两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赞美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的刚毅性格。后二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进一步写在恶劣环境下对劲竹的磨炼与考验。不管风吹雨打,任凭秋霜寒冬,青竹仍然傲然挺立。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竹子,隐晦地表达了自己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
19、小结:这段话托橡皮,表达了坚持正义、真理,不惜牺牲自己的志向。
20、初秋,我和他相遇在江南湖州一个叫“百草原”的山林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