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著名诗词典故
1、泛指宝刀、利剑。出自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吴作钩者甚众。”而有人贪王之重赏也,杀其二子以衅金,遂成二钩献于阖闾,诣宫门而求赏…乃赏百金,遂服而不离身。不平凡的来历铸就了一柄宝剑,成了渴求建功立业者的利器。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启遍,无人会,登临意。”通过看吴钩,拍栏杆,表达了自己意欲报效祖国,建功立业,而又无人领会的失意情怀。
2、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3、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4、公考想要成功上岸,并非一朝一夕就能达成,前期不仅要有充分的准备,还要摸懂出题人的心理,掌握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等等。
5、如:许浑《谢亭送别》:“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6、古时合浦地盛产珍珠,可地方官员很贪,珍珠都自动移到别的地方。
7、他见到嵇康的哥哥嵇喜,就以白眼相待,见到嵇康就用青眼,后以“青眼”指对人喜爱或器重。
8、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9、由于子路的态度非常恭敬,老人就留子路住宿,还杀鸡做黍米饭厚待他。后来就用“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
10、所谓“宫阙”也言“魏阙”,是朝廷的代称,也是诗人受到当道重用的象征。所谓“山林”则是指诗人在政治理想破灭或者是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作者心生怨愤而转向归隐山林息影草泽的形象的代称。
11、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12、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13、方家典出《庄子秋水篇》,原指深于道术的人,后特指精通某种学问、某项技术的专家。
14、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15、如:晏殊《清贫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红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16、抱柱相传古代尾生同一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他等了很久,不见女子到来,这时河水猛涨,淹没桥梁,尾生为了坚守信约,不肯离去,抱住桥柱,淹死在水里。后以喻坚守信约。李白《长干行》:“常存抱住信,岂上望夫台。”
17、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18、《野望》——唐代王绩
19、寒食,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20、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二、诗词历史典故
1、指家乡风味。典出刘义庆《世说新语?识鉴》(或《晋书?张翰传》)。“(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菰菜羹:菰菜、莼羹。后来文人以“莼羹鲈脍”、“莼鲈秋思”借指思乡之情。例如,辛弃疾《沁园春?带湖新居将成》:“意倦须还,身闲贵早,岂为莼羹鲈脍哉?”徐自华《慧僧先生解职归见》:“转瞬西风又起,忽摇动莼鲈乡思。”
2、秋水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3、如:阅读王维《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倚仗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负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4、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5、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6、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后来“双鲤”就用作书信的代称。
7、借光典出《战国策秦策》,向别人询问或请人给自己方便时的套话。
8、后来东汉的孟尝到这里来当太守,革除贪污流弊,珍珠又回到合浦来了。故以“还珠”喻官吏为政清廉。
9、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0、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
11、《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12、比喻科举及第。典出《晋书》:“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13、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14、所谓诗词用典,指的是在写诗填词的时候,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为用典。
15、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 文天祥《贺赵侍郎月山启》:“慨然有神州陆沉之叹,发而为中流击楫之歌。” 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6、译文:提到思乡,诗仙的这首诗是所有只要是稍识文墨的中国人第一时间想起的。这首诗明白如话,读起来琅琅上口,表达的是人们普遍共鸣的思乡之情,所以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炎黄子孙最熟悉的古典诗歌。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
17、口碑典出《五灯会元》,比喻众人的口头称颂。
18、《庄子·外物》:"故伍员流于江,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为碧。"后来人们就常用“化碧”形容刚直中正的人为正义事业而蒙冤受屈。
19、屈原《楚辞河伯》:“送美人兮南浦。”“南浦”指南面的水滨,古人常在南浦送别亲友,后来常用来指称送别地。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20、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三、诗词典故大全
1、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2、典故原指旧制、旧例,也是汉代掌管礼乐制度等史实者的官名。后来一种常见的意义是指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传说。典故这个名称,由来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
3、(翰墨楚风书法院)(翰墨楚风艺术馆)
4、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5、典故是:“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思旧赋》。三国曹魏末年,向秀的朋友嵇康、吕安因不满司马氏篡权而被杀害。后来,向秀经过嵇康、吕安的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勾起了对故人的怀念。
6、鸿鹄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7、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8、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9、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10、任昉《述异记》讲述晋人王质上山砍柴,看见有几个仙童在下棋唱歌。过了一会儿,仙童催他回去,他发现斧头柄已全烂了。
11、皎然难将此意临江别,无限春风葭菼青。(寺院听胡笳送李殷)方干昨日草枯今日青,羁人又动望乡情。(思江南)一朝寂寂与冥冥,垄树未长坟草青。(经故侯郎中旧居)韦庄梦中乘传过关亭,南望莲峰簇簇青。(梦入关)韦应物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寒食寄京师诸弟)刘商闻道铅华学沈宁,寒枝淅沥叶青青。(酬道芬寄昼松)桃李向秋雕落尽,一枝松色独青青。(山中寄元二侍御二首其一)刘得仁此世荣枯岂足惊,相逢惟要眼长青。(赠从弟谷)戎昱羁客春来心欲碎,东风莫遣柳条青。(湖南春日二首其二)
12、三尺古代,剑约三尺长,故用为剑的代称。《汉书高帝纪下》:“吾以布衣提三尺,取天下。”又因古代把法律刻在三尺长的竹筒或木板上,故又作法律的代称,也叫“三尺法”。《汉书杜周传》:“三尺安出哉?”
13、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14、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后来多用“东篱”表现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或娴雅的情致。如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5、传说故事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长寿。
16、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17、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
18、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三径就荒,松菊犹存。
19、古代流传天鸡星动就要大赦,所以古人便在大赦日竖起长竿,在竿上立一金鸡,把该赦的罪犯集中在一起,向他们宣布大赦令。后便以“金鸡”借指大赦令。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回?”
20、也作“流水高山”。相传春秋俞伯牙善于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每当伯牙弹弹到描写高山、流水的典调时,钟子期就感到他的琴声犹如巍峨的高山、浩荡的江河。钟子期死后,伯牙叹无知音,不再弹琴。后常借指知音或乐曲的高录。明唐寅《世情歌》:“清风明月用不竭,高山流水情相投。”辛弃疾《谒金门》:“流水高山弦断绝,怒蛙声自咽。”
四、诗词名句典故
1、饮水知源(拼音):yǐnshuǐzhīyuán(解释):比喻明白事物的本源.(出处):宋·陈宗礼《广州光孝寺大鉴禅师殿记》:“口诵心惟,向慕而依归.饮水知源,自觉自悟,师岂远乎哉!”(示例):清·洪亮吉《王隐后叙》:"仲远一记,既导美于太康,彦季全编,殊有功于处叔,~,抚柯求叶,亦沈约、魏收之祖也."(近义词):饮水辨源、饮水思源(反义词):(语法):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处事载誉而归(拼音):zàiyùérguī(解释):载:装载.获得荣誉后归来.(出处):(示例):是弟的那一个侥幸活了下来并且~.(梁晓声《泯灭》
2、执牛耳用“执牛耳”指盟主。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每人尝一点牲血,主盟的人亲自割牛耳取血,故用“执牛耳”指盟主。后来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左传哀公十七年》:“诸候盟,谁执牛耳?”后常指在某一方面居领导地位。黄宗羲《姜山启彭山诗稿序》:“太仓之执牛耳,海内无不受其牢笼。”(太仓,人名)
3、语出《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因此用它指读书人。
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5、月老传说唐朝韦固月夜里经过宋城,遇见一个老人坐着翻检书本。韦固前往窥视,一个字也不认得,向老人询问后,才知道老人是专官人间婚姻的神仙,翻检的书是婚姻簿子(见《续幽怪录定婚店》)。后来因此称煤人为月下老人,或月老。
6、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7、劳歌本指在劳劳亭送客时唱的歌。劳劳亭旧址在南京,是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劳歌”后来成为送别歌的代称。
8、连理枝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的树枝。比喻恩爱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9、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君子有徽猷,小人与属。南有樛木,葛藟荒之。乐只君子,福履将之。荏染柔木,君子树之。往来行言,心焉数之。
10、《行路难·其一》——唐代李白
11、汉时,北方匈奴贵族经常骚扰边境。一次汉武帝要为大将霍去病修建府第,霍去病辞谢道:“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后以喻为国忘家。杜甫《奉和严中臣西城晚眺十韵》:“辞第输高义,观图忆古人。”
12、东汉班超年轻时,以替宫府抄写公文为生。他曾投笔感叹,要效仿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取爵封侯。后指弃文从武。
13、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14、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15、钓鳌传说古渤海东面有五座大山随海波漂流,上帝叫十五只大鳌顶住,山才固定不动。友伯国有一巨人举起脚来跨出没几步,就到了五座山的地方,他一下钓去只六只鳌,因此,有两座山就沉入海底了。后以喻豪迈的举止或远大的抱负。李白《赠薛校书》:“未夸观海作,空郁钓鳌心。”
16、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17、问鼎春秋时,楚望而却步王北伐,陈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孙满慰劳楚师,楚庄王向王孙满询问周朝的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和轻重。后遂以“问鼎”喻篡夺政权。《晋书王敦传》:“有问鼎之心,帝畏而恶之。”今常以喻谋求夺得。例:这次比赛,主队连输几场,失去问鼎冠军的机会。
18、尾联点出“送”的主题。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19、译文“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达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20、典出《论语?卫灵公》喻指有博爱思想、以天下为己任的人。
五、经典诗词典故
1、借指为正义事业所流的血。后来也用“碧血”、“苌弘化碧”比喻蒙怨而死或忠心不泯。例如《窦娥冤》:“不是我窦娥罚下这等无头愿,委实的冤情不浅……这就是咱苌弘化碧,望帝啼鹃。”
2、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3、鸿雁《汉书苏轼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燕”、“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单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不,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
4、染指典出《左传宣公四年》,比喻沾取不应得的利益。
5、射乌据汉•刘安《淮南子•本经训》记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尧乃令羿仰射十日,堕其“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唯留一日。后世诗文因以“射日”用作咏太阳及乌的典故。唐•李白《古朗月行》:“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唐•杜甫《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耀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唐•李贺《古邺城童子谣效王粲剌曹操:“切玉剑,射日弓。”宋•苏舜钦《依韵和胜之暑饮》争得羿复生,射此赤日落。”清•陈梦雷《西曹坐系书怀兼寄两弟》“脱兔已非伤离荜,射乌偏误指啣环。”。
6、巴歌亦称巴唱、巴讴、巴人之曲。借指鄙俗之作,多作谦词。唐人李群玉《自沣浦东游江表途出巴秋投员外从公虞》:“巴歌掩白雪,鲍肆埋兰芳。”元人谢应芳《水调歌头再和寄酬袁子英萧寺》:“多谢寄来双鲤,白雪阳春数曲,为我和巴讴。”多和“阳春白雪”比照着来写,表达自己的微不足道。其典出自战国楚玉《对楚王问》。
7、陶渊明《五柳先生传》载:宅边有五柳树,因以号为焉。后来“五柳”就成了隐者的代称。
8、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9、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道出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10、借用典故中的寓意,委婉地说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诗歌不如平常谈话,直来直去。说得太明白了,让人感觉不到诗的韵味,所以用典故间接而委婉在发达出来,让人有遐想的空间,从而体现诗歌应用的魅力。
11、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晋文公为纪念他,在其死亡之日禁止举火,只吃冷食。该节由此而来。
12、译文:怀念故去旧友徒然吟诵闻笛小赋,久谪归来感到已非旧时光景。
13、如:毛泽东《沁园春》:“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14、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5、背,离开。谓父母去世。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16、(1)用谢安、谢玄家事,意指人有风度。《世说新语?言语》载,谢安曾问子侄:为什么人们总希望自己的子弟好?侄子谢玄回答说:“譬如芝兰玉树,欲使其生于阶庭耳。”这是说,谢安子弟讲究举止风度,其服饰端庄大方如芝兰玉树一般。故用其事指有风度的人。辛弃疾《泌园春?叠嶂西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17、提刀典出《世说新语容止》,比喻代人写文章。
18、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19、您如果想经常接收我们的资讯:
20、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为婚姻,后因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倒赔家门,情愿与英雄结婚姻,成秦晋。”
上一篇:王昭君写过的诗词【精选100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