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琵琶行》说课稿
1、明确:毛泽东评价说:“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
2、①二人都由人生辉煌的高峰跌到落魄失意的低谷。
3、“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4、►回复300,领教招考点+导图
5、讲授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6、为了更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本节课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来进行。
7、“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象“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音又好象“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
8、初读环节是为了帮助学生循序渐进的把握文章内容,所以在这一环节我会分三步进行,
9、为了学生更好的学,同时体现我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我的板书设计如下:
10、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1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2、《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必修3第二单元的一篇古体诗,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本诗通过对琵琶女高超弹奏技艺和经历的描述,揭露了封建社会官僚腐败、民生凋敝、人才埋没的不合理现象,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的深切同情和自身被贬谪的愤懑之情。
13、体会作者的人性美,认识黑暗的社会现实
14、优质课教学设计和反思|文言文《孙权劝学》
15、本文节奏划分如下,诵读时都是在每一句的第四个字后面可稍作停顿。
16、(3)本文共写了几次琵琶弹奏?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和语段。
17、⑴提问:本文塑造了琵琶女和诗人两个人物形象,文中用哪句话将这两个人物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18、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特点,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19、说课与讲课的内容不同:
20、接着以描写琵琶女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然后“弦弦”“声声思”,诉尽了“生平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
二、琵琶行的优秀教案
1、过渡:小序中写到“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是什么让诗人面对一个落魄歌女和泪作诗并慷慨相赠呢?让我们从当时诗人的反应来寻找答案。
2、第四部分写诗人深沉的感慨,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
3、从琵琶女的演奏中捕捉她的生活轨迹和情感。
4、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5、请两名同学分别诵读第三和第四段,读准字音,准确断句并感受琵琶女和诗人的命运遭遇。
6、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7、三次琵琶弹奏后诗人的反应分别是什么?
8、图图为您打包了(必过年货)
9、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实际教学中总是有不尽人意之处。尽管我在设计时明白多读才能体味诗的内涵,但在实际教学时读得还是不够,对学生的朗诵指导不够具体,以致学生感悟不够深。同时,由于本人第一次参加市园丁杯教学竞赛,在教学设计时还是本着求稳的心态,尽管线索明晰,重点突出,但是设计上还是缺少亮眼之处,不能夺人眼球。课件制作得也一般,不够精致。学习的道路还很长,我将继续努力,让自己的教学水平上一个新的台阶。
10、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文学常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品味主旨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感知作者把音乐描写与听者、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写作特点。
1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新课程标准以及本课教材内容的特点,我将设定如下三维一体的教学目标。
12、(3)为什么第三次琵琶曲会“凄凄不似向前声”呢?
13、快扫码咨询你的专属学习顾问吧!
14、(在分析时,让学生读出节奏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和音速的疾缓,感受琵琶曲中蕴含的情感。)
15、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16、|教招寒假作业0元领|
17、过渡:我们经常说“乐由心生,心随乐动”,那么这样起伏变化的曲子是否也折射着琵琶女生活变化的轨迹和波涛涌动的情感呢?
18、一起看看标准说课稿是如何布局的
19、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的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其然岂其然乎?”白居易的伟大还在于他有一颗平等的心。学生带着感情齐声背诵这一千古名句。
20、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的主人,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本节课鼓励学生采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琵琶行说课稿中公
1、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
2、诗人是“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洱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濫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3、(出处节选)《琵琶行》——唐代:白居易
4、在导入环节,首先,我将为学生播放琵琶演奏的视频《浔阳夜月》,旨在让学生了解琵琶这种乐器的形状、音色等特点,静心欣赏和感受中国古典乐器的魅力,听完音乐,询问学生的感受和琵琶演奏的特点,这样的导入切合主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5、接下来,进入本次说课的中心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共分为五大步骤进行:
6、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7、说课与讲课要求不同:
8、《琵琶行并序》是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因此这节课我的重心放在解读“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思想内涵上,通过对三次琵琶演奏的分析,把握诗人的情感。
9、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历历动人,她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故事发展造成许多悬念。
10、白居易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吊之:“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连少数民族的孩子都能熟唱《琵琶行》,可见其轰动效应。今天我们走进他的千古美文《琵琶行》。
11、一个好的导入不仅可以建立起与所学课文的联系,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课未始,兴已浓的状态。为此我将采用设疑激趣的方法设置如下导入语:“同学们,一千多年前浔阳江边的一个夜晚,秋风瑟瑟,明月凄清,枫叶萧萧,荻花飘荡。就是在这样一个夜晚,被贬江州的白居易与一位琵琶女相遇了,并产生了心理上的共鸣,那他们究竟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琵琶行》来寻找答案。”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好奇心,引出课题《琵琶行》并板书。
12、第二部分:写琵琶女及其演奏的琵琶曲,具体而生动地揭示了琵琶女的内心世界。琵琶女因“平生不得志”而“千呼万唤始出来”,又通过琵琶声调的描写,表现琵琶女的高超弹技。
13、问题2:“沦落”怎么理解?谁是沦落人?
14、全广西开班,送讲义+面试网课
15、问题2:琵琶女的沦落身世是怎样通过她的琵琶声传达出来的?
16、歌女的悲惨遭遇写得很具体,可算是明线;诗人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随琵琶女弹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断变化而荡起层层波浪,可算是暗线。这一明一暗,一实一虚,使情节波澜起伏。
17、(白话译文)夜晚我到浔阳江头送别客人,枫树、芦荻被秋风吹得发出飒飒声响。我和客人下马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想要饮酒却无助兴的音乐。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茫茫江水中浸着一轮冷月。忽然听见江面传来阵阵琵琶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
18、►回复领教资历年试题
19、明确:“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是因为诗人从音乐中听出了情感和心事。(板书:我闻琵琶已叹息——情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