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生四大苦放不下
1、无奈“壮志未酬身先死”,每一个死者都有他尚末完成的壮志,因之世界就有多少死不瞑目之人,同时死前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四大分离,呼吸困难,心里有千言万语,一句也说不出来。这时娇妻稚子,环绕榻前,生死离别,凄惨无比,尤以将死未死之际,这一生所作所为,善善恶恶,一一自脑海映过。对于那些善的,无愧于心的,会感到欣慰宁静,但对那些恶的,有背天理良心的,将会感到懊悔,痛苦和恐怖。这时因痛苦恐怖而感召地狱相见,神识受业力牵引,堕入恶道,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人之痛苦,尚有甚于此者乎?
2、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落在昨天,心中的苦楚无非来自放不下的一些无谓的执着和顽固的偏执。
3、人生八苦,这八苦一类是生老病死,二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人生八苦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4、演员们说话、做事、演绎与其他人物的关系,都需很小心,要演好自己的戏,又不妨碍他人演戏。
5、人生无常,有得意,有失意,有顺境,有逆流,可谓悲喜交织,苦乐参半。品味苦涩,方懂得甘甜的滋味;经受了苦难,才知道坚强的美丽。压抑了,那就换个环境呼吸;困惑了,那就转个角度思考;没路了,不妨回头,路在脚下,哪个方向都可以走;只要你不冲动不放弃不烦恼,其实天湛蓝、路很宽。一释迦佛光
6、“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赢,不能输”这一心态便是输不起的心态,它会让人没有自信,做事缩手缩脚,只能囿守于过去失败的老套。“输不起”的心态还让人失去上进心,不敢冒险,不敢创新,不敢迎接新的挑战,眼看着机遇就从眼前白白地溜走了,这才是真正的痛苦,后悔莫及的痛苦。
7、拿你当傻子的人,一辈子都别交!句句见血,太精辟了!
8、不要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盲目自大;不必活在别人的世界里,迷失自我。太阳不会因为你的失意,而明天不再升起;月亮不会因为你的抱怨,而今晚不再降落。即使蒙住自己的眼睛,也不等于世界就是漆黑一团;即使蒙住别人的眼睛,也不等于光明就属于自己。不要把自己看得太强,以致无视外因的成就;不要把自己看的太轻,以致成为他人的踏板。活在当下,活出自我,用心生活,守住自我。
9、佛是“佛陀耶”的音译,国人喜欢精简故简化只称一个佛字。佛、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属小乘,但求独善其身。“觉他”是菩萨,有慈悲心,自动教化众生,为不请之友。“觉行圆满”是佛。“圆满”非指度生人数,而是由心性上讲的。我们心性有三种烦恼,一为见思烦恼,自觉者见思烦恼断了。觉他者能兼断尘沙,自行化他。还有根本无明,把见思尘沙无明断尽,又断根本无明即圆满成佛。
10、想获得某一件东西,经济力量达不到;想谋求某一个位置,僧多粥少谋不到。甲男爱上了乙女,乙女却属意于丙男。自己的志趣是做计算机行业精英,但为了吃饭却不得不委曲在网吧做侍应生。这些都是求不得苦。莫说求不得,即使第一个愿望求得,第二个愿望又立即生出来。山谷易满,人欲难平,谁会感觉到自己一切都满足了呢?不满足,即有所求,求而不得,岂不苦恼?
11、1)病死,谓因疾病寿尽而死。
12、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始终不能缺席。一旦缺席,孩子的人生、性格,就会有一个永远无法弥补的漏洞。不得不说这是父母教育的失败。
13、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14、这八苦可以分为二类:第一类是生老病死,这是人生的自然过程之苦;第二类是忧悲恼、怨憎会、恩爱别离和所欲不得,这是主观愿望所不得满足之苦。
15、相反,一个能抛开虚荣的人,心中又有何苦可言?
16、爱是追求融合克服分裂的表现,爱上帝是追求精神的统爱情人是追求生命的统一。但爱的本身包含的痛苦是人所共知得,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
17、“悲心”,不是“你在那里,我在这里”,你好可怜,我把悲心给你,不是这样;而是“我跟你在一起,你受苦,就是我受苦”,这才是悲心。我们共用一个地球,受用同样资源,我们是一家人,这样想,自然就有一体感,所以快乐的时候,自然希望所有的有情众生都得到快乐,这就是“慈心”。一释迦佛光
18、这里所要向各位介绍的“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因此,这里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19、荣誉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种对自我的肯定,也是一种回报,但它也终将成为过去,并不值得耿怀于心。而对于这一过眼云烟的荣誉仍依依不舍,便是一种虚荣心,人也会在前进的路上停滞不前,慢慢的,盲目自大及虚伪的性情就会侵蚀整个内心,最终变得失去真实的自我。
20、荣誉,对每个人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回报,但它也终将成为过去,并不值得耿怀于心。
二、人生四大苦楚
1、“五盛阴”也作“五阴盛”,“五阴”即“五蕴”,是佛教所说的构成众生身体的五种要素:色(相当于物质)、受(感受)、想(表象、知觉)、行(意志)、识(精神的总体),色指身,受想行识指心,五阴就是人的身心。
2、五阴即是五蕴,五阴集聚成身,如火炽燃,前七苦皆由此而生。色阴炽盛,四大不调,而有疾病之苦。受阴炽盛,领纳分别,使诸苦转本加极:想阴炽盛,想相追求,而有爱别离,怨憎恚,求不得诸苦。行阴炽盛,起造诸业,又为后来得报之因,且因行而迁流不停,而有老衰之苦。识阴炽盛,起惑造业,三世流转,而有生死之苦。
3、2)灭坏,谓盛去衰来,精神耗减,其命日促,渐至朽坏。
4、人生没有永远的伤痛,再深的痛,伤口总会痊愈。人生没有彩排,好好珍惜现在,把握生命中的一分一秒。人生没有如果,只有后果和结果,过去的不再回来,回来的不再完美。没有过不去的坎,只有过不去的人。慢慢地,不再流泪;慢慢地,一切都会过去。一释迦佛光
5、没有什么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
6、当爱不能弥合时,就会用感性方式来实现——怨恨,所有外在的怨恨都会被反弹而伤及自己,所有内在的怨恨都会伤及别人。贪恋、私欲为痛苦之源。
7、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8、生活是一场没有彩排的现场直播。演成什么样都是自己担当。演好了,皆大欢喜。演坏了,也不可以叫停,不可以重来,换个场景,换副扮相,甚至换一个角色,换一个剧组,接着前面的线索,还得往下演。
9、4)出胎,谓初生下,有冷风、热风吹身及衣服等物触体,肌肤柔嫩,如被物刺。
10、死亡也许并无所谓痛苦,死亡的事实给活着的人带来的恐惧远远超过死亡本身。死亡是新生的开始,轮回是下一个生命体的诞生,但死时的留恋是痛苦的。
11、大多数人大多数时间都不得不为生存奔忙,如果有可能的话,周末时让自己不再围着衣食旋转吧,让身心在一本书、一段静坐、与友人的交谈、春寒里的散步中逗留,安静下来去了解自己或另一个人的思想和心灵,或者去做义工。即使在竞争压力很大的今天,生活除了奔波、冲刺,仍然可以有逗留和诗意。
12、人自呱呱堕地之日起,就与病结下不解之缘。少年的病如天花麻疹,中年的病如胃溃疡肺结核,老年的病如高血压心脏病,也许有人说,科学进步,新药日出,只要有钱,何愁治不好病?其实不然,特效药固然层出不穷,新的疾病也日有所见,如小儿麻痹症,癌症,随着日渐增多。进一步说,即是药物能治愈身体上的疾患,但由于社会竞争剧烈而致精神紧张憔虑所引起的神经衰弱,精神分裂,妄想狂,躁郁狂等心理上的疾病,又岂是药石所能奏效的?
13、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14、看不透人际中的纠结、争斗后的隐伤,看不透喧嚣中的平淡、繁华后的宁静。
15、世人常说人生有四苦:看不透,舍不得,输不起,放不下。
16、生之苦,人多不复记忆,事实上,十月胎狱之苦,且不必说,即出生之际,一个六磅八磅重的婴儿,通过狭窄的生门,这痛苦已非言语所可形容。脱离母体之后,为外界灼热或寒冷的空气所刺激,被接生者巨大的手掌抓来提去,这对婴儿细嫩的肌肤而言,其痛苦较皮鞭抽体尤有过之。婴儿出生后呱呱大哭,实是肉体上的痛苦所引起的。
17、生活是苦乐的堆积,苦中有乐,人生是悲喜的聚集,悲中有喜。平淡的日子里,我们都有自己的心事,平凡的人生中,我们都有自己的轨迹。不论欢乐还是悲喜,我们都在规划着自己的前程,探索着自己的未来。人生的路上,不是每轮艳阳都暖人,不是每片云彩都下雨,我们掌控不了命运的走向,只有踏实从容的走过每一天。
18、看不透,舍不得,输不起,放不下。
19、和爱别离苦相对的,是怨憎会苦。意气相投的朋友,海誓山盟的爱人,恩爱情深的夫妻,或膝下承欢的子女,或生离,或死别,一切不能自主。但相反的,那些面目可憎,语言乏味;或利害冲突,两不相容的人,偏又聚会在一起。像这些可厌可憎的人,能够终身不见,岂不眼前清净?无奈社会上人事问题,繁杂万端,"不是怨家不聚头",在某些形势下,愈是互相怨憎的人,愈被安排在一起,如影随形,好像再也没有分散的时间,这岂不是令人苦恼万分?
20、谓常所亲爱之人,乖违离散不得共处。
三、人生四大苦都是什么
1、“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赢,不能输”
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东坡居士的豪迈,是放下一切的大度,毕竟烦恼痛苦都是自找的。我们应该持有的心态,不过是风起时,笑看落花;风停时,淡看天际。懂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
3、一个光绪年间的真实故事
4、也许每个人都有其中一
5、人生四悲:早年丧母青年丧父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只知道人生八苦,分别是: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
6、世人常说这就是人生四苦:看不透,舍不得,输不起,放不下。
7、无论多么深切的悲哀,也会落在昨天。
8、白居易在《寄太原李相公》曰:“世间大有虚荣贵,百岁无君一日欢。”
9、多数带着这种残缺度过一生
10、依依不舍,便是一种虚荣心。
11、别哭穷,因为没人会给你钱。别喊累,因为没人会帮你做。别认输,因为没人希望你赢。别靠人,因为只有自己最可靠。别哭泣,因为大家等着看笑话。别乞求,因为有些人恨不得你当乞丐。别落魄,因为一堆人等着落井下石。别回首,因为事情多不堪回首。别离愁,因为只会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别低头,因为地上没有黄金只有石头。别强求,因为强扭的瓜不甜。
12、现实世界是痛苦的,我们生活在在这世界上,本身就是痛苦的。生生死死,何时尽?痛苦源于本身,痛苦源于活着。所以人生下来的第一声就是大声的哭泣。
13、别惯坏了一直得寸进尺的人
14、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15、人生第七苦——怨憎会苦
16、这心态,便是输不起的心态,会让人没有自信,做事缩手缩脚。
17、无常不是消极的。当你不仅在脑子里理解无常,更以眼耳鼻舌身意,在色声香味触法中体验无常,用心去感触,体会,确信,你会开始惜人,惜物,惜缘来缘去,努力使所爱的人活得幸福,宽容别人对自己的触犯,安住于当下,从心底惜生的美好和喜悦。这种惜不会令人沉溺、痛苦,因为它源于对无常的觉知。
18、东晋陶渊明曾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随后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并写下传颂千年的《归园田居》。“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他毅然选择了一种与世无争的清静田园生活,这便是一种对世事纷扰的看透。
19、用现代的话来说,是一个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佛教与耆那教都以“佛陀”这个称号来尊崇他们的创始者;也用这个称号来称呼真正解脱的人。但通常所称的佛陀为本师释迦牟尼佛。
20、老子曾说:“知人者智。”
四、人生4大苦活
1、爱人或爱物无法阻挡的离去,是为一苦
2、缺乏自知之明并高估自己的长处,从而也失去了真正的追求。
3、万花筒里的图案若坚实存在,则只能有一幅图案,不会有层出不穷的新花样。同理,一切事物若固有、恒常,那么任何变化都不可能发生,一切就是僵死的。正因为事物不是那样,才有了大千世界千姿百态。所以说,因无我而缘起。
4、青春易失,少年不在,所有美丽的想念都将削隐于日渐深刻的皱纹。活的同时,已经死了。人得本体随时都是在新生和死去。相对与昨天来说你已经老了,生息代谢的变化人怎么能控制呢?
5、随着现在社会福利和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不少孤寡老人岁数大了失去花钱的机会,年轻时省吃俭用存下的钱只能躺在存折里。类似大连孤寡老人善终了,钱没花完,又无亲属继承的事,是摆在孤寡老人面前活生生的现实。
6、原本渴求的东西,却远远的只可观,而不能走近,甚至观而不得,只可放在心底。欲罢不能,欲求不得。情绪里不免伤心,焦灼和懊悔。
7、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8、简言之,佛教所说的执著是指把随因缘生住变化的事物认作固有恒常、坚实存在;放下执著就是体认到世间的人、事、物非自有、绝对存在,由于这份体悟而旷达自在地为人处世。
9、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炽’,火热也。盛,众多也。阴,障蔽也。
10、法缘慈是让我们要保护无情的依报,器界!一草一木都不能砍伐,祖先保护到这个程度。在佛教里面讲“不坏鬼神村”,就是一根草都不能伤害它,反映了佛教对于一根草的生命都非常尊重,像不能踩在草地上。有这么对一草一木的尊重,还会由欲望的驱使到处去探矿,探到就整个挖空,导致地壳受到影响出现很多矿难,这样的一种非常可怕的行为吗?一释迦佛光
11、人生第五苦——爱别离苦
12、无常粉碎了我们对安全感、确定性的幻想,当我们意识到自己脚下随时可能踩空时,便本能地想抓住什么,这就是执著的由来。而我们想抓住、想依靠的东西本质上却是抓不住、靠不住的,痛苦便由此产生。
13、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14、《普贤上师言教》:世间财富是无常的,应依七圣财(信、戒、舍施、闻、惭、愧、智慧);亲怨无常,当栖身寂静处坚固出离心;声名地位无常,当心怀谦卑,身居低位;言谈无常,当不辍念咒诵经;信心、出离心微弱易退,当精进修行以稳固誓言;思想看法无常,当具备贤善的人格。
15、《诗•邶风•谷风》有诗曰:“谁为荼苦,其甘如荠。”其意是:谁说茶的滋味很苦涩,它的滋味就像芥菜一样,刚入口有些苦涩,但回味是甘美的。人生何尝不是如此,苦尽方有甘来,悟透了,也就看得透,能舍得,输得起,放得下了。
16、(戒是修行的基础)修行呢,你说得再玄再高,没有戒是做不到的,最基础是戒。等于说是造房子一样的,地基没有打好,你五楼六楼七楼八楼,造得再高,一下垮下来了,什么都没有了。基础打好了,不要说七楼八楼,几十楼的,一百楼的也造得起来。这个就是要戒的,戒的重要就是这个。一释迦佛光
17、1)身病,谓四大不调,疾病交攻。如地大不调,举身沉重;风大不调,举身倔强;水大不调,举身胖肿;火大不调,举身蒸热。
18、语云:“乐莫乐兮新相知,悲莫悲兮生别离,”生死离别,人间惨事,青春丧偶,中年丧子,固然悲痛万分,即使不是死别,或为谋求衣食,或因迫于形势,与相亲相爱的人生离,也将感到痛苦。然而,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亲如父子,近如夫妇,亦难得终身相守,又何况其他呢?万法无常,爱别离之苦,是谁也无可避免的。既然如此,则死之于人,也就不足为异了!
19、(处世佛心)1存平等心,行方便事,则天下无事;怀慈悲心,做慈悲事,则心中太平。2心量狭小,则多烦恼;心量广大,智慧丰饶。3平生无一事可瞒人,此是大快。4“恶”恐人知,便是大恶;“善”欲人知,不是真善。5扶危周急固为美事,能不自夸,则其德厚矣。6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一释迦佛光
20、人生有四苦:一是看不透。看不透人际中的纠结、争斗后的隐伤,看不透喧嚣中的平淡、繁华后的宁静。二是舍不得。舍不得曾经的精彩、不逮的岁月,舍不得居高时的虚荣、得意处的掌声。三是输不起。输不起一段情感之失,输不起一截人生之败。四是放不下。放不下已经走远的人与事,放不下早已尘封是与非。一释迦佛光
五、人生4大苦与4大甜
1、人生第六苦——求不得苦
2、1)受胎,谓识托母胎之时,在母腹中窄隘不净。
3、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的容颜?
4、一正见。二正念。三正思惟。四正业。五正精进。六正语。七正命。八正定。此八法者。谛是圣道。若人精勤。观此四法。速离生死。到解脱处。汝等比丘。若于此法。已究竟者。亦当精勤为他解说。
5、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
6、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即遗憾
7、我问佛:为什么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8、厌恶憎恨却老是相遇,又是一苦
9、生总是苦乐参半,知其乐,忘其苦。明其心,苦其志。追其型,忘其意。所说,所想,所做,所为,所用,所弃,所喜,所怨,所忧,所虑。
10、四曰死苦,死亡之痛苦也;
11、人的欲望不能与欲望的对象聚合为一体,欲望就象拉长的橡皮筋找不到挂靠的地方就会弹回来打中自己,痛苦。追求着痛苦着,同时也在失去着。
12、识人不必探尽,探尽则多怨。知人不必言尽,言尽则无友。责人不必苛尽,苛尽则众远。敬人不必卑尽,卑尽则少骨。让人不必退尽,退尽则路艰。觉人之诈,不愤于言;受人之侮,不动于色;察人之过,不扬于他;施人之惠,不记于心;受人之恩,铭记于心;任难任之事,要有力而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而无言。
13、很多父母放不下,是因为觉得自己从经济条件、知识背景、文化素养上来说,有能力把孩子带得更好,我们越是如此,对孩子成长的限制就越严重
14、谓常所怨仇憎恶之人,本求远离,而反集聚。
15、一曰生苦,诞生之痛苦也;
16、我们必须牢记,我们是修行者。所谓修行者,意味我们具备积极正面的动机与人生观。修行者的基本特质就是他的任何行为都是正面而且对众生有利益的。我们应尽一切努力使我们所有的行为都能有正面有益的结果。一释迦佛光
17、可这是怎样的一个舞台呢,不同的剧组,不同的故事,同台献艺,全是直播。彼此影响,相互客串,又各行其是,各自连续,以至无穷。
18、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19、佛者,觉也!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本有之如来智慧德相。
20、3)增长,谓在母腹中,经十月日,内热煎煮,身形渐成,住在生脏之下,熟脏之上,间夹如狱。
六、人生四大苦放不下
1、梦幻空花又一年。在这不肯醒的梦中,希望与恐惧,欢笑与忧愁,都在不舍昼夜地往你背后奔。一日一日。生活只是这样的擦肩而过啊,不可阻挡也无可挽留。佛陀教我们放下对这无常世间的常执,其实我们不想放下也在放下。这一生不就正在离我们而去吗。因为执著,失去显得格外痛苦。
2、原文: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别离苦。八五受阴苦。汝等当知。此八种苦。及有漏法。以逼迫故。谛实是苦。集谛者。无明及爱。能为八苦而作因本。当知此集。谛是苦因。灭谛者。
3、事物总是相反相成变化不止,分合,得失,内外,生长与朽坏,唯其循环往复,方能生生不息。从较浅显的层面去理解,执著就是企图停止这种变化并抗拒事物的两面性。正如你想抓住呼吸,它就会停下来,这意味着你失去了呼吸,执著使我们以笨拙的方式表达着对人与事的珍惜,一再陷入僵局,强烈感觉到失去。
4、看不透,舍不得,输不起,放不下能带来什么呢?
5、修行,不是追求完美,而是坦然地接受残缺。人没有三头六臂,做人也好,做事也罢,谁能尽善尽美?人生的修行,就是用智慧看透世间黑白,并用一颗善良的心成就一切美好,用一颗宽容的心,坦然地接纳无法改变的不好。修行,就是宽容。容得下别人的中伤,忍得住困苦的折磨,放得下挽留不了的美好。一释迦佛光
6、东坡居士的豪迈,是放下一切的大度,毕竟烦恼痛苦都是自找的。
7、佛经上说的“人生四苦”是指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8、无论多么美好的体验,都会成为过去。
9、生活在过去的人是不会幸福的,所有的烦恼、痛苦,都应该忘记,昨天的就是昨天的,今天又是新的一天,学会放下,就学会了快乐。
10、得放下,生命才会更加完美。
11、隋慧远(523~592)著。原著共五聚,凡二百四十九科,分十四卷;现存前四聚(缺第五杂法聚),凡二百二十二门,分为二十卷。收录于《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四十五卷“诸宗部”内。
12、“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3、生、老、病、死,是自然生理上的痛苦;怨憎会、爱别离、五阴炽盛和求不得,是精神上的痛苦。怨憎会,就是和怨恨、憎恶的人或事物在一起,无法摆脱,是一种痛苦;爱别离,和自己亲爱的人分离,是一种痛苦;五阴炽盛,五阴即色、受、想、行、识五种。‘炽’,火热也。盛,众多也。
14、佛门里讲的“放下”并不是叫你放下有形有相的东西,比如家庭、钱财,而是叫你放下这颗执着的心。如果你内在无形无相的心并没有放下,那又有什么用呢?换句话讲,你有家庭,有钱财,有地位,你内在对这些东西不执著,已经放下了,有的就有,没有的不去强求,这才是真正的放下。一释迦佛光
15、来源:国馆文化(guoguanwenhua)
16、巴利文和梵文的“佛”字Buddha音译成汉语应为“布达呀(二合音)”即“佛陀耶”
17、2)心病,谓心怀苦恼,忧切悲哀。
18、白居易在《寄太原李相公》中有一名句曰:“世间大有虚荣贵,百岁无君一日欢。”舍不得虚荣的人始终无法客观的认识自己,他缺乏自知之明并太高估自己的长处,从而也失去了真正的追求。相反,一个能抛开虚荣的人,心中又有何苦可言?
19、这是“输得起”的胸襟,才不枉人生的风雪闯荡。
20、是说这五种法能障蔽吾人本具妙觉真心,使之不得显现。求不得,想得到的东西却总是得不到,又是一种痛苦。
1、纠其根源与禅说不近相同,看看佛教所说的人生八苦,了解人之痛苦之源。
2、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因此而得到改观,唯有懂得看透,舍得,输得起,放得下之后,日子才是安然幸福的。
3、我唐人诗云:"公道人间惟白发,贵人头上不会饶。"老,是任何人无以避免的。韩愈祭十二郎文云:"吾年未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四十如此,未免早衰。但即使天赋过人,或摄生有术,到了七十岁八十岁,上述现象总会发生。又何况一般人在苦苦奔波了数十年之后,除了生理机能衰退外,因过去劳苦积累而贻留的腰酸背痛风湿胃病等等,都是使人难以忍受的痛苦,至于衰老对于女人,则更为残酷,因为除了生理的痛苦外,女人更有着青春消逝的心理的痛苦。由明眉皓齿,倾城倾国而鸡皮鹤发,老态龙钟,固然使人感慨,但谁又能逃出这个老的公例?。
4、我们喜欢贴标签,积极、消极、乐观、悲观,其实佛陀并没有教我们应该乐观还是应该悲观,他只是说要放下执著。欲望多不一定就是对生活积极乐观。而消极悲观不是因为放下了执著,相反,正是因为放不下。对某些人某些事,对自己的经历遭遇太在意了,更容易产生悲观厌世的情绪。
5、我问佛:为什么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6、一个人若不了解交际中的那些人,就是缺少了人际交往中的心智、智慧,从而容易陷入猜测和疑虑之中。
7、二曰老苦,老年之痛苦也;
8、点击右上角发送给朋友圈分享朋友圈
9、在体验痛苦的过程中,只有参透生命的真谛,才能得到永生。
10、点击右上角查看公共账号关注和阅读
11、谓世间一切事物,心所爱乐者,求之而不能得。
12、最后归结为“五盛阴”,“五盛阴”指对人生的爱恋与追求,以此为苦,说明人的存在本身为苦。这样,苦就具备了普遍的性格,凡是有生命的个人,苦都是在所难免的。
13、森罗万象,尽是因缘果报;六道轮回,全是自做自造。人生际遇,请,未必会来;厌,未必不至。你放下了,终会发现,天不会塌,世界始终为所有人祥云缭绕。一释迦佛光
14、出自《仓央嘉措诗传》中的《问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