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111句心底无私天地宽求下联(心底无私天地宽下一句文案)

陈蕊蕊
导读 一、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意思 1、我很能体会他的忧虑。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当他为自己奋斗,又有点能力的时候,就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不惜破坏一切。就像希特勒,他...

一、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意思

1、我很能体会他的忧虑。一个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当他为自己奋斗,又有点能力的时候,就不会顾及别人的感受,甚至不惜破坏一切。就像希特勒,他从前的学习成绩、各方面的修养原本也不错,可是在受了某种思想影响之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种族,杀的杀、害的害,而且在他看来,即使杀掉了全人类,也没什么不对的。这就是“利己主义”的危害。

2、早年的曾国藩觉察到自己与人相处“言多尖刻,惹人厌烦”,又有自傲态度,“好名之意,又自谓比他人高一层”,他通过深刻反省,立志彻底改正,在日记中写道:“前日云,除谨言静坐,无下手处,今忘之耶?以后戒多言如戒吃烟。如再妄语,明神殛之!并求不弃我者,时时以此相责。”

3、《中庸》里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4、而在放下我执的修法上,除了上面讲的这些,要了解“我”的虚假性、要明白执著“我”唯有痛苦、要想得开放得下之外,我认为最好不过的,就是学习大乘佛教的利他精神。

5、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6、好脾气不是没脾气,只是不轻易发脾气。

7、我们知道,学校是知识分子的群体。是知识分子,就应该重视知识,一旦知识分子谈论的全是金钱,全是世间无聊的话题,那这个学校、这个群体,就只剩下形象了。就像我在寺院里常讲的:寺院是佛教知识分子的群体,如果这一群体不重视佛教的研究和修学,即使寺院的建筑再金碧辉煌,也只是个外壳而已,因为在它的里面,不存在佛法这一核心。

8、你对我好,我自然就会对我好,

9、所以,在做学生的这个阶段,教育上能引导他们去除“私心”,应该是很有必要的课程。

10、想重新回到战场上去杀敌对于我来说是很困难的事了,感受到大家对我的情谊真的是太深厚了。寒暑无情,勿勿岁月催白了我的头发,蒙受不白之冤,后半生压抑心中的苦酸。

11、人帮我一回,我十倍返回,这叫情义!

12、出自陶铸的诗《赠曾志》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13、这里的致中和,与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是一个意思。只要是真理,千经万典无不吻合。

14、可能你们都读过《理想国》。在这里面,柏拉图用他的老师苏格拉底和他之间的对话,阐明了他们的哲学思想。其中有这么一个“洞穴比喻”:

15、病老马也感叹自己只能躺在马槽里,枯萎的向日葵也更怕秋霜的摧残。往事已淡忘,心底无私才能感受到广阔的天地。

16、余生,认认真真待人,问心无愧做人,你若在乎,我便珍惜;人怎么待我,我就怎么待人!

17、所以,在人生的某些时候,还是要思索思索。你没有接触到佛教,那另当别论,但现在已经接触到了,为什么不深入地了解一下呢?像这个“无我”的道理,如果它真的是一切痛苦的根源,那为什么不仔细推敲推敲?如果“我”所执著的真的是假象,那为什么不放下呢?……

18、”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意思是:往事犹如过眼云烟,都忘记吧,心里没有私心,这样人生的天地才宽阔无边。详析:”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出自陶铸的《赠曾志》。曾志,是陶铸的妻子。这首诗是他冤狱,在狱中和妻子分离的时候写下的,感慨当时政治上的混乱,人身的冤屈,家庭分离的痛苦。附陶铸的《赠曾志》原文: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19、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20、曾国藩说:“尽人谋之后,却须泰然处之。”

二、心底无私天地宽下一句

1、显然我们要探讨的问题是不允许涉及宗教的,这将是一个迷人的问题。其实这是一个不可说的哲学问题,任何直面这个问题的答案都难以服众,我们只能绕个弯子,我只告诉你人性的原理和规律,然后由你亲自去找到符合你情景的答案。

2、当然,还有敦煌文化。听说敦煌研究院就在兰州,的确,这样的文化值得研究,也值得传承。

3、阳明先生把人的用心分为两种,一种是人欲,一种是天理。也可以说一种是人心,一种是道心。

4、意思是:只要人心底坦荡无私,人的胸怀便要比大海、天空还要宽阔。

5、心底无私的人都非常的心胸宽广,他们的 批评,以达到最优秀的效果 。

6、常见“天若有情天亦老,心底无私天地宽”无私:没有私欲。心自宽:心自然开阔。“天若有情天亦老,心到无私心自宽”意思是:上天如果有情谊上天也会变老的,人的思想如果到了没有私欲的时候就会胸怀宽广。这句话前面是运用比兴手法,因比喻而兴起,重在强调后面的心底无私天地大的内容。

7、王阳明平定宁王叛乱,一个文人去打仗,如果不是一颗清静心去面对,如何能够在面对千军万马时知道每一步该怎么走?更别说打胜仗了。

8、你难了出钱帮你,你苦了出力助你,这是恩人。

9、厚德,不在于外求,不在于要做多少好事,只在于一颗心能否时时清静喜乐。

10、为官者,若心底无私,无论是制定政策,还是颁布决策和方针,就用不着瞻前顾后,畏缩不前。中国政府的反腐昌廉,为什么总不见成效?试问最高执行官有没有真正做到心底无私?仿若真的心底无私,你完全可以放开手脚,大刀阔斧地带领部下大干一场,干它个天翻地覆,来它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把所有的贪官污吏统统都抓起来,该枪毙的枪毙,该判无期的判无期,最轻的也判他个10年8年的,看以后谁还敢再犯。

11、从更广层面来讲,私心是一种情绪,当一个人纠结执着在功利上时,必然得失心很重,一计较得失就难免生出情绪。

12、前段时间的一个研讨会上,北大一位教授说,现在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并说这种人一旦掌权,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7)

13、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这里放心是说心能够安放,不到处驰求。因为有求皆苦,只要向外求就会生出情绪。

14、点击上方(改变的力量)快速关注

15、重上疆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16、如果“我”和“我所”是假的,那什么是真的呢?“无我”是真的。

17、因此,我常跟大学生们说:“你先不着急这么说,工作上几年、十几年以后,再看看还有没有这颗纯洁的心?”那时候,也许很多人已经学会了贪污,学会了弄虚作假,学会了杀盗淫妄——杀生、偷盗、邪淫、妄语,这些不正当的行为,你都学会了;甚至,你周围的人都认为,老老实实、清净本分是无能,而你也觉得干坏事才有面子……就这样,很自然地,你也成了一个坏人。

18、而这里说的人欲,不止是简单理解的一种物欲,而是动气,动念,是有了烦恼,有了情绪,是心乱了,是不再清静。而天理是说一种纯粹的道心,不外求的心。

19、其实这个“我执”,不仅是人类痛苦的因,也是动物乃至六道一切众生痛苦的因,所以《入行论》中说:一切世间的痛苦,都是从寻求自利中产生的再进一步来说,“我执”还是轮回的推动者,如印度中观学者月称论师所说:众生因为有“我”、“我所”的执著,从而在六道中流转不息,就像水车上下转动一般

20、(7)在“《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讲:“我们的一些大学,包括北京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们高智商,世俗,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三、心底无私天地宽求下联

1、寒来暑往,岁月匆匆,时光无情催白了我的头发,蒙受不白之冤后,我的后半生都要压抑心中的苦楚和酸痛。

2、往事犹如过眼云烟,都忘记吧,心里没有私心,这样人生的天地才宽阔无边.遗忘也是一种快乐遗忘,对痛苦是解脱,对疲惫是宽慰,对自我是一种升华。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把所有成败得失、功名利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牢记在心中,让那些伤心事、烦恼事、无聊事永远萦绕于脑际,在心中烙下永不褪色的印记,那就等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就会活得很苦很累,以至精神委靡,心力交瘁,生命之舟就会在茫茫的大海中迷航,甚至有倾覆的危险。如果我们善于遗忘,把不该记忆的东西统统忘掉,就会感受到心境的愉快和精神的轻松。正像陶铸所说:"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很高兴为您解答!有不明白的可以追问!如果您认可我的回答。请点击下面的(选为满意回答)按钮,谢谢!

3、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当选中央委员。在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政治局常委,兼任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并任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陶铸还曾当选为三届人大代表,二届、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4、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陶铸诗词选》对此诗进行了修改,内容如下:

5、珍惜我的人,我加倍对你好,利用我的人,不值得我的好。

6、因为我们明白,外在没有别人,所有所见所闻都只是来与自己的内在共舞,来映照自己的内心。

7、比如,当一个你喜欢的人背叛了你,做了对不起你的事,那你就要反问自己:“那是真的吗?”“你肯定他不喜欢你吗?”如果你肯定的话,就再问:“当你持有‘他不喜欢你’的想法时,你会如何反应?”“没有那个想法,你会是怎样的人呢?”……

8、世间上的人很多,世间上的路也很多,不管是谁,也不管你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如果心能稍稍放宽一点,稍稍放下一点我执,烦恼和痛苦自然也就烟消云散了。

9、我们不能只看到瞬间的喜悦而去不遗余力地追求,而忘记了在漫长的人生旅途中让自己一路开心。不要做一个孤独寂寞的成功者,这样即使成功也没有意思。要成为一个平凡朴实的大众英雄,从枯燥和苦闷中挣脱出来。

10、一般人利他是有条件的,我帮助你,同时也希望你回馈,相互之间像是一种交易。可大乘佛教不是这样,它的利他不谈任何条件,只要众生有苦有难,就全力以赴地去帮助、去给予。这才是纯粹的无私和高尚!对我们一般人来讲,也许这有些望尘莫及,但的确是让人景仰。

11、这个道理很深,以前我读书的时候不懂,因为书里没有这些。不过,当我痛苦时会思索:这个痛苦,它是来自于外境?还是心识?如果不是全由外境的话,心的成分就很大了……但当时只是模模糊糊地觉得,痛苦应该跟心有关,后来学了佛法才明白:其实这些都是心里的执著导致的,而且每一个心念,也都与“我执”息息相关。

12、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他冤狱,在狱中和妻子分离的时候写下的,感慨当时政治上的混乱,人身的冤屈,家庭分离的痛苦。

13、如果这种理念能在学校、社会团体中推广,利益是可以想见的。因此我认为,知识分子在具有知识的同时,更要有利他的精神,要有对社会、对人类负责的意识。

14、意思是:只要人心底坦荡无私,人的胸怀便要比大海、天空还要宽阔。人的内心没有什么欲望,正直、无私奉献、心胸宽广,学会包容。那么这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看起来都是美好的,很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出自:《赠曾志》作者:陶铸原文: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15、和咱客客气气的,咱就彬彬有礼;和咱蛮不讲理的,咱就不留余地。

16、有私,也就是王阳明讲的私心杂念,动气,良知不光明,人欲。

17、赠曾志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注:曾志是陶铸的妻子。往事犹如过眼云烟,都忘记吧,心里没有私心,这样人生的天地才宽阔无边。

18、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意思:往事犹如过眼云烟,都忘记吧,心里没有私心,这样人生的天地才宽阔无边。出处:陶铸的《赠曾志》。原文: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译文:想重新回到战场上去杀敌,对于我来说是很困难的事了,感受到大家对我的情谊真的是太深厚了。寒暑无情,勿勿岁月催白了我的头发,蒙受不白之冤,后半生压抑心中的苦酸。生病的老马也感叹自己卧在马槽间,枯萎的葵花也更加害怕秋霜。往事如过眼云烟都已忘记了,心底无么才能感觉到天地宽广。扩展资料:写作背景:这是陶铸于196

19、关注生命的生生世世,这才是佛教的理念。佛教认为,你在学习中所积累的智慧,不仅是这一辈子可以享用,下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都可以。这样的教育理念——对于漫长的生命进行培养,在世间的教育中有吗?肯定没有,这一点各位是清楚的。

20、经典讲“厚德载物”,这个“德”我们通常理解为各种奉献,理解为行为上的去做一些好事。

四、心底无私天地宽书法作品欣赏

1、月称论师在《中观四百论》的注释里讲过一则公案:从前有一个国王,婆罗门通过观察星相,对他说几天后要降一场毒雨,谁饮用了就会疯掉。几天以后,果然下了雨,整个国家的所有臣民喝了这个雨水以后,都疯掉了,只有国王一个人没喝,因而是清醒的。可是因为和大家不一样,大家都认为他是不正常的,说他是个疯子。这样说久了以后,国王不得已,也喝下了毒水,跟他们变成一样了。

2、曾国藩说:“为善最乐,是不求人知。为恶最苦,是惟恐人知。”

3、更何况,我们都还有来世!虽然有些人不关心这件事,“我不相信前世后世”“我不承认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真理毕竟是真理。

4、第一句是说: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尤其是烦心的事.最好全部忘却.第二句是说:不要过分的计较个人的得失,这样才能得到更大的个人空间.

5、这样反复思考以后,你会了解:其实你的痛苦,多数是源于对“自我”的想法太执著了,而这些只是你的误解或错觉,并不真实。认识到这一点,你就会理解并接纳对方了。

6、当然,去除私心也需要一些方法。拜伦·凯迪有一本书叫《一念之转》,很受欢迎。我大概看了一下,里面教人以反躬自问的方式,去除自我的想法,以及对他人的怨恨。

7、往事犹如过眼云烟,都忘记吧,心里没有私心,这样人生的天地才宽阔无边.遗忘也是一种快乐遗忘,对痛苦是解脱,对疲惫是宽慰,对自我是一种升华。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把所有成败得失、功名利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牢记在心中,让那些伤心事、烦恼事、无聊事永远萦绕于脑际,在心中烙下永不褪色的印记,那就等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就会活得很苦很累,以至精神委靡,心力交瘁,生命之舟就会在茫茫的大海中迷航,甚至有倾覆的危险。如果我们善于遗忘,把不该记忆的东西统统忘掉,就会感受到心境的愉快和精神的轻松。正像陶铸所说:"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8、一个心底无私的人,不论他走到哪里,他都受欢迎,受人尊重,被人亲迷。他的周围是一片祥和,他的天地是无限宽阔,他的朋友遍天下。他带给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同样收获了更多的快乐,他真正享受到“宁静致远,淡泊明志”的洒脱。

9、“我”所执著的是假象

10、你错了能指点你,你对了能支持你,这是贵人。

11、否则,一离开学校就停止学习,忙家庭、忙工作,与有益的知识完全脱离,不知不觉中,言行举止也不如法了,又虚伪又狡诈,这对一个知识分子而言,是很悲哀的。

12、“我执”是一切痛苦的因

13、当然,信心有很多种,太过盲目的话,就成了迷信。但我认为,我的信心不是迷信。为什么呢?因为我经过了多年的闻思,也对比了古今中外的各类学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以我公正的理解来分析,世间方方面面的学问,虽然都有其不共的特点,但是有一点很值得回味:佛陀出世已经2556年了,他的教法,我们只听说后人不断从中发掘出新的奥秘,却没有听说它被谁推翻了。你们想一想,是不是这样呢?

14、当然,这是一种境界,不过境界也是培养出来的。如果我们经常观察这个“我”的虚假性,经常思维空性的道理,你会慢慢体会到,我们的确是很渺小的,和广阔的宇宙相比,我们还不如一棵小草。这么微不足道,你发再大的脾气,能伤到谁呢?只能伤到我们自己。

15、而要培养德行,学生时代是最重要的。这个时候若不培养慈悲和智慧,不树立信仰,只是学着如何赚钱、找工作,这样的人,对社会有利无利,很难说;对家庭有利无利,很难说;甚至对自己有利无利,也很难说。

16、靖港之败后,更是受到湖南地方官僚的指责和谩骂;咸丰四年以后,在江西作战数载,遭遇挫折,经历了各种磨难,更是成了众矢之的;咸丰八年重新出山后,朝廷忽而让进兵四川,忽而让援助福建,自己丝毫不能做主;到了咸丰九年,因为得到湖北巡抚胡林翼的支持才有后来的发展。曾国藩就是在长期艰苦的磨练中,形成了泰然处事的态度,内心的修为已经达到化境,做事成功也就是水到渠成了。

17、如果是物质的话,它或许对我们的这一生、对下一代有一点利益,但利益不大。你们想想,历代的帝王将相算是富极一时了,宅邸、乘骑、眷属、田地……但这些给后人留下了什么?一无所有。而精神财富就不同了,古代的那些好诗词,现在人还在吟诵;儒释道的思想、大德们的教言,千百年来挽救了多少世道人心,其价值,物质财富又怎么比得了呢?

18、你富了不巴结你,你穷了不看扁你,这是兄弟。

19、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这叫人品!

20、1940年到延安,先后任中央军委秘书长,总政治部秘书长兼宣传部长,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在平津战役中,陶铸化装进入北平同傅作义将军谈判。以后又担负了改编起义部队以及组织和领导南下工作团的工作。

五、自强不息身方健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意思

1、我们从小认为有“我”、有“我所”,认为我所见所闻的一切,都是实实在在的,从来没想过这是假的。然而,即使你一辈子这么认为,即使所有的人都这么认为,假的还是假的。

2、下一句:人生少求品德高

3、以前有很多大学生跟我说:“我毕业以后,一定要帮助别人,除了养家糊口的工作以外,我要把所有时间和精力都用来回馈社会……”但事实证明,多数人只是喊喊口号而已,毕业不到一两年,就被世间的浊水染浑了。就像黄河源头的水本来是清的,可是一路流淌下来,渐渐被两边的黄土染黄,当初的“清澈”再也看不到了。

4、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

5、李连杰在年纪轻轻就已经身家过亿了,那时他一直在追求怎么享受、怎么更成功,想的也都是自己。但后来他学了佛,开始作起了慈善,当他诚心诚意用大乘理念利益他人、回馈社会的时候,他发现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从前为自我而努力的一切,并没有给自己带来真正的快乐,而利他却可以。

6、上一句“心底无私天地宽”,意思是:一个人的心底没有私欲,没有杂念,就像天地一样宽广。

7、你来,我欢迎,你走,我祝福。

8、当然,这可能跟舆论导向也有关。很多媒体不是要把人引向善的方面,而是想方设法让人关注那些吸引人的东西,但是这些东西,值不值得你关注呢?值不值得你追求呢?如果一上来不看清楚,辛辛苦苦追求了一辈子,结果得到了一些没有真实意义的东西,不是虚度此生了吗?

9、当你离开校园,也就进入了社会,这时还有很多有价值的学问要学,比如佛教或其他宗教乃至世间各种有益的学问。这些一定要学,因为它对你的生命有意义,而且能让你获得真正的快乐。如果不学,思想就停滞了,没有新的思想,单凭学校的知识展开不了什么事业;即使能展开一点,没有厚实的积淀,也不会有大的作为。

10、说到这个“私”,一般都会觉得是行为上的一种自私自利,只顾自己不顾别人。

11、其实这是非常错误的观念!持这种观念的人,应该从生命的意义、权益等侧面,作些反省和观察。我们每个人都受过教育,但在你所受的教育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错误的。人一旦接受了错误观念,就很难改了,虽然是从正规教育中得来的,但这样的教育对自他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因此,即使是习以为常的认识,也有反省的必要,用更高的理念来反省!

12、刚才说了,痛苦源于“我执”,但这个“我”,以及“我”所执著的一切,是不是真实的呢?不是真实的,只是假象而已。这一点,不仅是佛教理论,就是用世间的方法来看,也是一目了然的。

13、感情上的事也是一样的。我去过一些大学,也了解很多大学生在这件事上苦恼。苦恼归苦恼,但你要为了一个人自杀,就不值得了!你喜欢他,他不喜欢你,你的世界变暗了,这个我理解。但黑暗终归会过去的,在这个世界上,不是像你眼里所看到的,只有他一个人——他不喜欢你,其他的人也都死了,不是这样的。

14、陶铸(1908年—1969年),原名陶际华,号剑寒,湖南省祁阳人。无产阶级革命家、国务院原副总理。

15、心底无私心私利的话,就会发现天地很宽广,意思是不让乱利限制你的思维和行动.实话说,非伟人级别,还是别这样想了,普通人绞尽脑汁也未必能能护住一亩三分地,再无私,那直接就被社会淘汰了,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当你的能力和地位到一定程度再考虑这些吧

16、(2)萨迦耶见:执著五蕴假和合之体,思为有真实之我,起我、我所见。

17、作为一个既平凡又普通的出家人,一个藏传佛教的信仰者,我的信心和虔诚,让我在近三十年里将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佛法的研究上了。我在研究中有个体会:佛法虽然高深莫测,但是任何一个人,只要你去修学、去挖掘,一定会受益匪浅!

18、衡水二中的评优评模、干部任免、学校招生等各项工作,同样如此。没有人为因素,没有人情偏颇,没有暗箱操作,没有远近亲疏,没有厚此薄彼。秦海地说:“在我们学校,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高于一切、高于人情、高于权力。”为此,他难免罪了一些人,别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学校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树正气。秦海地说:“作为一校之长,必须毫不动摇地捍卫学校的正气,容不得我计较个人得失。只有这样,我们的学校才有战斗力,我们的发展才有驱动力。”

19、出处:陶铸《赠曾志》(注:曾志是陶铸的妻子)

20、我们生活在比较之中,有黑暗才有光明,有恨才有爱,有坏才有好,有他人和他人所做的事我们才知道自己是谁,自己在做什么。

六、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意思

1、陶铸用松树的风格写道:像松树一样,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能茁壮成长,顽强工作,从不被困难吓倒。陶铸的一生就是松树风格的写照。1978年12月,陶竹10年冤案终于破案,他的骨灰在曾志和女儿的护送下,在陶竹工作多年的广东,被安葬在广州白云山的松树下。

2、(3)《入行论》云:“所有世间乐,悉从利他生,一切世间苦,咸由自利成。”

3、这句诗出自陶铸先生送给妻子曾志女士的诗《赠曾志》牐奈? 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

4、你我齐心协力,共建我们的幸福家园

5、因此,如果我们想要一个开阔的人生,就一定要培养无私的心地,培养德行。

6、心底无私天地宽的上一句是:如烟往事俱忘却。意思是:只要人心底坦荡无私,人的胸怀便要比大海、天空还要宽阔。人的内心没有什么欲望,正直、无私奉献、心胸宽广,学会包容。那么这天地间的一切事物看起来都是美好的,很多问题就能够迎刃而解。原文:重上战场我亦难,感君情厚逼云端。无情白发催寒暑,蒙垢余生抑苦酸。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陶铸《赠曾志》(注:曾志是陶铸的妻子)

7、对于空性,有人很不理解:“你们佛教天天讲空性,既然是空的,那生活、事业都不用管了?”

8、曾国藩举了毛鸿宾和郭嵩焘恩怨的例子。毛鸿宾早年在京城时,看到郭嵩焘的文章很有文采,就想与他结交,后来毛出任湖南巡抚,又屡次请他做幕友;等到毛鸿宾担任两广总督,就保举郭做广东巡抚。本来毛鸿宾对郭嵩焘有恩,但是毛的能力平平,郭到任后,毛以恩人自居,两人又彼此争权,终至由恩生怨。

9、病马也知嘶枥晚,枯葵更觉怯霜残。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10、钱财万贯,不及有人相伴,名利地位,不如朋友两三。

11、遗忘也是一种快乐遗忘,对痛苦是解脱,对疲惫是宽慰,对自我是一种升华。在人生的旅途中,如果把所有成败得失、功名利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都牢记在心中,让那些伤心事、烦恼事、无聊事永远萦绕于脑际,在心中烙下永不褪色的印记,那就等于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就会活得很苦很累,以至精神委靡,心力交瘁,生命之舟就会在茫茫的大海中迷航,甚至有倾覆的危险。如果我们善于遗忘,把不该记忆的东西统统忘掉,就会感受到心境的愉快和精神的轻松。正像陶铸所说:"往事如烟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