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佛曰不与人计较的名言【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佛教不与人计较的说说 1、行“盂兰盆之行”,行“倒悬盆之行”,行“空心之行”,则无明渐渐消除,贪爱渐渐出离,地狱之苦,渐渐变成人间之乐,所谓“父母现在者,福乐百...

一、佛教不与人计较的说说

1、行“盂兰盆之行”,行“倒悬盆之行”,行“空心之行”,则无明渐渐消除,贪爱渐渐出离,地狱之苦,渐渐变成人间之乐,所谓“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

2、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3、大乘对“二谛”是破与立(即否定与肯定)相结合的,破中有立,立中有破。一方面,世俗谛有名无实,真谛有名有实;另一方面,真俗二谛面对的是同一个世间,只是角度不同,是为了对众生的方便说教而设立的。大乘中真谛与俗谛是不相碍的,有真谛才有俗谛,有俗谛才有真谛。

4、对于根机渐渐纯熟的钝根众生,佛陀讲《法华经》、《涅槃经》教化。开设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教法的权巧方便的教化,是为了令这类众生明白佛陀讲法是为众生了脱烦恼,获得自在,最终成佛。

5、人心是相互的,你让别人一步,别人才会敬你一尺。人心如路,越计较,越窄;越宽容,越宽。不与君子计较,他会加倍奉还;不与小人计较,他会拿你无招。宽容,貌似是让别人,实际是给自己的心开拓道路。不计较了,想通了,心里就敞亮了。宽容,给心多一些氧气,生活才鲜得起来。

6、11个好习惯,请逼自己养成

7、爱情不是好东西,生生世世害我们;害得这个样子,还舍不得离开它,这是太愚痴了,一定要觉悟。

8、爱情这条绳索捆住你,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没有法子,一定要把这个断掉。

9、所以要真正做到大慈大悲,要具备有千手千眼那么多的方便方法才行,这就是方便般若。

10、③观照般若:您仔细看金婆罗华的时候行为就是观照般若,妄想皆无,这时已经远离了分别意识,就是观照般若;

11、鸡蛋是素食吗?——鸡蛋的真相

12、两个人的沟通:70%是情绪,30%是内容。情绪不对,内容就会被扭曲,纵有一肚子的情愫,没有良好的情绪,说得再多也只是发泄。

13、幸福的人生,需要三种姿态:对过去,要淡;对现在,要惜;对未来,要信。人生的答卷没有橡皮擦,写上去就无法再更改,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否则就是跟自己过不去。真正属于你的,只有活生生的现在,只有握得住当下,才有可能掌控自己的命运。

14、⑤眷属般若:这时候您已经成就了布施度、持戒度、忍辱度、精进度、禅定度,所以,其它五度当下成了般若的眷属,宇宙万法当下成了般若的眷属,所以是眷属般若;

15、动物生来就是给人吃的?

16、“自觉”,是自己认识而有所觉悟。“安心”,心情安定。“作业”,老师给学生布置的功课。老师又说,“自觉”,佛典中依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即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自觉”是异于凡夫,凡夫沉迷,认假为真,全不自觉。圣人觉悟诸法实相,从生死梦幻中解脱出来,是为“自觉”。

17、显而易见,染布师傅所收的两个弟子,学徒乙心中之魔就是“世间过”,由于这个心的作用,他所行所见所感,都是生活中那些消极和不良的方面,所以,他就只能收获那些怨怼,最终不得不辞别而去。而学徒甲则是个乐观的人,在他眼里,世间是没有什么欠缺的,饭食粗糙一些没关系,只要吃得香;床硬一些也没关系,只要睡得安稳;活计再多再忙,只要想学习都不会成为负累。

18、慧能去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涅盘经》,有幡被风吹动,有二僧辩论风幡,一个说风动,一个说幡动,争论不已。

19、佛教是佛陀教化众生离苦得乐的方法。因为释迦牟尼佛是教化我们这个娑婆世间的化身佛,所以我们接触、了解和学习的是释迦牟尼佛的教法。

20、努力的去做一个好人,所有的事情尽可能做到问心无愧。不与小人计较,这个社会应该需要好人多一些,要有社会担当,愿美好在每个人身边。

二、佛曰不与人计较的名言

1、“二谛论”,起源于小乘。小乘经论中将世俗的见解称为俗谛或世俗谛,将佛教中的见解称为真谛或胜义谛、第一义谛。“谛”有真理的意思。

2、气不顺时莫开口,心不静时莫决策。即便你平时有多么理智,得意或失意时也会感性十足,短暂的弱智,稍有不慎就会酿成祸事。

3、如果没有印度佛教在中国的植根和发扬光大,并且对我们的语言产生影响,我们的日常用语是一个什么状况,现在很难想象。没有佛教语言,就不能说现在的中国话。可见,佛教对我们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佛教在我们的生活中是形影不离的,只是未接触佛教的人或对佛教涉猎不深的人没有觉察到而已。

4、人心如路,越计较,越窄;越宽容,越宽。不与君子计较,他会加倍奉还;不与小人计较,他会拿你无招。

5、“安心”,来自禅宗的一则著名公案:禅宗二祖慧可曾向初祖达摩乞求安心法门,问达摩,诸佛法印听说过吗?达摩说:“诸佛法印,不从人得。”慧可说:“我心不能宁静,乞请大师给我安心。”达摩说:“将心拿来,我给你安。”慧可寻遍全身找不到心,便说,觅心了不可得。达摩说:“我给你把心安好了。”慧可言下大悟。“作业”,“作”是造作之义;“业”身口意三种行为。“作业”,在佛教中指作善、恶、不善不恶三个方面的业,一般偏指造作恶业。

6、愿今生、是我在红尘中的最后一世

7、你如果相信别人会对你好,那你是糊涂,你是迷惑颠倒。

8、宁搅千江水、莫动道人心……

9、无明表父,贪爱表母。那么,让“父母现在者,福乐百年”,岂不是让我们的无明与贪爱福乐百年?当然,这个“百年”,也不是百个三百六十五天,而是指一个时段的福乐境界。

10、佛菩萨为什么能够舍己为人?慈悲心在那里推动。

11、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

12、每一个人对于禅宗公案的理解都不同。况且公案不是用来讲解的是用来参的。把一个公案的所谓意义讲出来就给这个公案定了性。这是不如法的。

13、什么是如来坐?诸法空相,我看过宣化法师讲的《法华经》,宣化法师慈悲、柔软、忍辱,诸法空相这三条完全具足。而有些人不知道什么是诸法空相,按字面理解不了。从禅定入手,达到诸法空相的境界,你才能讲《法华经》,这样你才人法二空,无我、法二执,才能把《妙法莲华经》的佛妙、法妙讲出来。否则你照本宣科、以文解义,讲不透佛法的真实意思,你只是在做人天福报。所以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讲法规定了这三条。我学佛净、禅、密行二十年,只字不敢提“讲法”二字,快到第三十年我才敢说一说。

14、前几天我看到一个视频,两头豹子追两只鹿,一只母鹿,一只小鹿。以母鹿的灵敏与速度,完全可以逃走,但为了救小鹿,母鹿放弃逃跑,被豹子吃掉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动物呵护子女的心与人是一样没有区别。现在很多人也能感受到动物的灵性而不忍心再吃它们。

15、五岳分别是位于山东省有东岳泰山,位于陕西省的西岳华山,位于湖南省的南岳衡山,位于山西省的北岳恒山和位于河南省的中岳嵩山,五岳的特征可用下面的话来概括"东岳泰山之雄,西岳华山之险,中岳嵩山之峻,北岳恒山之幽,南岳衡山之秀",四大佛教名山分别是位于四川的峨眉山,浙江的普陀山,山西的五台山和安徽的九华山,其特征是分别供奉不同的菩萨,分别为供奉普贤菩萨、观音菩萨、文殊菩萨、地藏菩萨,另外四大名山还有“金五台、银普陀、铜峨眉、铁九华”之称。

16、杀生也有开缘,如从大慈悲心出发,杀一恶人以救众人,也是大担当。

17、“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将自我融入到大众中才能使其得到历练和升华。以一颗坦诚的心去做事,利益自己和利益他人不但不会产生冲突,反而会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

18、就吃荤与吃素而言,你认为吃素好,就多吃素少吃荤,并不需要高深的道理。如果你想吃荤呢,也不需要找那么多可以吃荤的理由。就怕你想吃肉,尤其是到饭店里专门去点你喜欢吃的肉食。从心里来说,是有很大差别的。

19、有那么点,我们多数都是抱着宝宝吃饭的,有时候我都自己抱着她一只手到开水,泡米粉。自己有把握就成,你婆婆估计是太疼爱你宝宝了,你要和她好好沟通,你应该和她说把宝宝放车里,你就不用那么累,可以好好吃,而不是抢过来,婆婆毕竟不是妈啊,

20、所谓“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就是指见或不见世间过,其根源都是我们的这颗心,如果心是清净的,是善的,那么我们所见的就都是好的;如果心是不净的,是恶的,那么我们所见的就都是丑的。所以一切人一切物的是非差别都是缘于心的意识,而非外在的境缘。《心经》中说“观自在菩萨”其中的“观”,就是强调要向内察看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向外去看他人的过失。查看我们自己的心,检点自己的所作所为,即使看到别人的不善处,我们也要回过来反省—下自己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三、不为他人烦恼的说说

1、總而言之,就是放下雜念,雜念造業。沒有雜念,怎麼沒有?一個是一念不生,禪定,做這個功夫;一個是背誦佛經,念阿彌陀佛,一句佛號,除這個佛號之外沒有雜念,這叫功夫。功夫目的都是得定,定的目的是開智慧,只要你心裡沒有妄想,就有智慧。所以佛給我們講,你本來是佛,不是假的。為什麼這麼多雜念、這麼多妄想,把你變成凡夫。現在要變回去,就是看破放下。看破,了解事實真相。真相是什麼?假的,不是真的。你要不知道這事實真相,以後的麻煩可大了!所以看破重要。放下是功夫,為什麼放不下?沒看破。真看破了,不跟人計較了。

2、人生最大的悲哀,就是看不破,不懂人生的悲凉,每日为所得所失斤斤计较,到头来,不知道到底在忙碌什么。

3、阿含类的经典主要讲“诸行无常”一切都是在生、住、异、灭的四相迁流变化之中。这是为了对治众生只顾眼前,认为一切都是常恒不变的病症。如果没有“无常观”,这类众生,遇到乐境,就会不思进取,沉迷于享乐之中;遇到苦境,就会悲观失望,认为命该如此。这类众生遇到两种境界的后果都是可想而知的,但是有了“无常观”,这类众生,遇到乐境,就会有一种“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意识;遇到苦境,就会知道事在人为,精进的努力加上善巧的方法是可以度过难关的。

4、你就好比银行,而他是开发商、企业家,他在管理中占上风,似乎没错!毕竟他引来的项目,应该更了解一些!合作就应以相互信任为前提!

5、对财富的聚散尽量淡然,不执著,平安是福,知足就好。

6、杀生肯定是有罪过的,但是起心动念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如你在坐禅的时候,有只蚊子总在你身边嗡嗡叫,令心烦燥难耐,这个时候嗔恨心生起,一定要把蚊子打死,此时你若把蚊子打死,与你无意间打死蚊子,这两种结果是不一样的。从现实法律的定罪角度来说也是有区别的,一个是故意伤害,一个是过失罪,这两者有天壤之别。问题在生活中,有的人不只是要吃肉,而且是死的不吃,专要吃活的,这个区别就非常大。

7、时,佛勅十方众僧,皆先为施主家,咒愿七世父母行禅定意,然后受食。初受盆时,先安在佛塔前,众僧咒愿竟,便自受食。

8、佛教是无神论这是没问题的,和印度教比印度教有神有阶级,佛教反对这些。佛教是无神论,经典中无法体现,他无法说没什麽,只能说有什麽。有佛佛是自性佛,这就直接否定了神。

9、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10、听“原味”经文、利用耳朵自在轻松修大福报

11、天雨虽大,不润无根之草;佛法无边,难度无缘之人。

12、《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所讲的也是禅的智慧。「知止」就是定,一般人心容易散乱,心思四处攀缘,始终找不到停歇点,知止就如杯中的混泥水,沉静后,泥沙自然就会沉淀,清水自现,能照人脸面。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心定下来后,就能专注、安定,静心思虑,便可以掌握自己,做心的主人,才不会轻易被欲望所驱使,产生种种烦恼、造种种恶业。

13、有人复述你曾经的悲伤过往,你安静倾听,像是听一个陌生人的故事,心如止水。对于曾经恼怒和愤恨的人,坦然面对,一笑置之。

14、邓小伟,不要和老人计较,说说要做到尊老爱幼,不要过多跟老人计较因为他们是长辈,不管说的对不对?都不要过多的计较

15、今天探讨“佛教与人生”这个话题。一般人提到“佛教”,就会与“鬼”、“神”扯上关系,或者只停留在做好事,不做坏事的认识层面上。其实,“佛教”的终极目标是众生身心的解脱,尤其心的解脱犹为重要。

16、佛曰:执着如尘,是徒劳的无功而返。

17、佛陀当年托钵,一个孩子抓了一把沙子,佛陀还要接受呢。藏地也是因为生活环境,早期游牧生活中没有蔬菜,延续下来以荤食为主的饮食习惯,但是他们死了以后都会选择天葬。在他们的观念里,既然活着吃过众生的肉,那么死后也应让众生吃自己的肉。

18、现在人结婚是为爱情,爱情是脆弱的,爱情会变,所以婚变的事情层出不穷。

19、世间种种的境缘,一切人事物,平常看得越淡越好,不要认为看得这么淡,好像这个人绝情寡义,但是往生容易。

20、.无缘不能度:无缘之人,他是听不进你的话的。

四、关于佛教说说

1、鉴真学院大专函授班2015级学员6次集中授课授课讲义摘要

2、“不见世间过”的“不见”,不是看不见,也不是听不见,而是看到听见,但是由于心是清净的,所以不执著、不计较、不放在心上。“世间”,不单单是指人世间,还包括动植物、社会、物理世界等。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有种种不净,即是所谓的世间过,而佛视此世界如净土,所以佛不见世间过。可以说不是大路不够宽广,而是你的思想不够包容;不是鲜花不够鲜艳,而是你的眼睛只看到了黯然;不是阳光不够明媚,而是你的心灵太阴霾。

3、心即世界,心里清净无碍,世界自然也会变得干净起来。

4、②方便般若:大家仔细看佛陀圣像手中的金婆罗华这个行为是契入般若境界的方便,是方便般若;

5、从佛教的究竟意义上来说,一切的言说都是文字游戏,犹如画饼充饥一般,但了解佛教与人生之间的关系,了解佛教对人生的意义,毕竟在人生之路上走出了积极向上的一步。在生活中运用佛教的理念细细品味人生和实践人生,一方面,未来的人生之路定会越发宽广和长远;同时,美好人生也会对佛教的发展带来推动作用。这样,佛教与人生相互促进,产生积极的互动,共同提高和进步。

6、④实相般若:这时候您的心灵境界就是实相般若;

7、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

8、佛法就是空,所以是与非都不重要。

9、我们借着这个世间福乐,我们借着这个修道资粮,我们继续努力,上上升进,直至证得自心实相,那就是出了世间,那就是到了彼岸。

10、得而不喜,失而不忧,当下的每一刻都活得饱满、有力量,这样的人生,才自由自在,足够精彩。

11、般若即宇宙之道法,视为最吻合世界本源面目的最微妙量子组合,般若可以于无形中而认知,亦可以于有形中认知,此有形以量子状态呈现,构成世间和宇宙的一切真知。众生也以量子状态存在,悟道般若之众生其微妙组合更为轻盈,犹如气体,可入无形之间。求得般若智慧,即是对道法自然的最终循迹,有如日月星辰悬浮在宇宙中那般自然,无论你在哪里看到了他们,他们都一直在这里。

12、生活,不会因你抱怨而改变;人生,不会因你惆怅而变化。你怨或不怨,生活一样;你愁或不愁,人生不变。抱怨多了,愁的是自己,惆怅多了,苦的还是自己。你哭,生活不会流泪,你苦,生活不会烦恼。既然如此,何不微笑?既然这样,何必惆怅?人生在世,快乐是一生,忧愁也一世,何不看开,愉快一点。

13、说说《盂兰盆经》的经文(4)

14、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义,是诸佛教。

15、有一个染布的师傅,同时收了两位学徒。不过他为学徒立下了一个奇特的规矩:每个月底,学徒都要对他说两个字。

16、住在寂灭境界上的阿罗汉,若能如是而行“盂兰盆之行”,若能如是而行“倒悬盆之行”,若能如是而行“空心之行”,他的八识田中的无明与贪爱,就会即刻获得解脱,他就会享受无量快乐。这就是经中所说的“若已亡七世父母,生天,自在化生,入天华光,受无量快乐”。

17、⑥境界般若:这时候您的自心一方面没有妄想,一方面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同时具备这两点的现前一念、当下一念就是佛境界,所以是境界般若。

18、编者按:慧能大师在《坛经》里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请看今天凤凰网佛教的《佛教故事》,真正的修行人,心往内求,所以即使看到世间的是是非非,也不会耿耿于怀,心随境转,不会因为别人的过错而污染自己的心境。“不见世间过”是让我们不要执着于外境的不如意,要从对别人产生的嗔恨、嫉妒、好恶等情绪中解脱出来,保持一颗清净心,避免因此而做出种种不理智的行为,造下恶业。

19、实相般若与观照般若。实相般若,即以般若智慧所观照一切对境之真实绝对者;此虽非般若,但可起般若之根源,故称般若;观照般若,即能观照一切法真实绝对实相之智慧。

20、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五、佛说不要和自己计较

1、南怀瑾:我们全都被男女性交那点快乐给骗了

2、你穿婚纱、我穿袈裟,你将出嫁,我已出家(深度好文)

3、一切众生,应缘受食时,不着食相,便着法相。若是着了食相,那就淡化了法相。若是着了法相,那就淡化了食相。就像我们面对美食,我们就会不知不觉地着了这个美食相。我们要想破除这个美食相,就得用法相来作个取代。这时,我们所执着的这个法相,就是佛塔,就是佛的表相,就是心的表相。也就是说,这个佛塔,是个表法,表法相,表我们的自心实相。

4、.智慧不可赐:任何人要开智慧,离不开自身的磨练;

5、到了这里,则世出世间,此岸彼岸,悉皆消融,当下就是一个“原本的自性净土”,或曰当下就是一个“原本的一真法界”。

6、我们破除切执著尘劳丢掉身外乱性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样能获得身心自安宁、惬意、舒适、安逸:幸福生活也随之而来

7、佛教所说的乐,也不是为物而喜的乐。佛教所说的乐,就是流畅,就是无住,所谓开心为乐。譬如,我们原来很计较的事,我们原来很着相的事,我们现在不太计较了,我们现在不太着相了。我们开心了,我们流畅了,这就是我们快乐了。

8、俗话说,就是精神自由。“佛教”理论和实践的精髓是在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真正地享受生活,而不是在生活中煎熬。

9、(译文)如来常常说,你们比丘,既然知道我所说的佛法如同渡筏的比喻,渡过河就要舍筏,佛法也是如此。佛法尚且要舍弃,何况非法呢?

10、不杀生是一种慈悲,现代素食之风兴盛,不仅有益健康,而且可以长养慈悲心,慈悲心就是不忍众生苦之心。

11、大家都是第一次做人,就凭那句:不与小人一般见识,我让着你!

12、聪明的人,凡事都往好处想,以欢喜的心想欢喜的事,自然成就欢喜的人生;愚痴的人,凡事都朝坏处想,愈想愈苦,终成烦恼的人生。世间事都在自己的一念之间。当我们以圣人之心看世间,一切人都是圣人;以盗贼之心看人,则所有人等都是盗贼。因为想法不同,就有天堂地狱之别。——星云大师

13、10人.13天.全部生还:打坐的力量

14、鱼的真相:不是用来吃的,世人都不知的!(彻底颠覆你的观念)

15、佛曰:执着如泪,是滴入心中的破碎,破碎而飞散。

16、生活,就是心怀最大的善意在荆棘中穿行,即使被刺伤,亦不改初衷。人心如路,越计较,越窄;越宽容,越宽。不与君子计较,他会加倍奉还;不与小人计较,他会拿你无招。宽容,貌似是让别人,实际上是给自己的心开拓道路。

17、宠辱不惊,看堂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往天上云卷云舒。

18、谈到养生,吃荤和养生没有必然联系。我们见到很多素食者身体都健康且长寿。问题在于迷而不觉。在《地藏经》中,地藏菩萨说:“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䰣魎。何以故?你所杀害,乃至拜祭,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主命鬼王也说:“或已生下,慎勿杀害,取诸鲜味供给产母,及广聚眷属,饮酒食肉,歌乐弦管,能令子母不得安乐。……”

19、对于有了“自觉”和“他觉”意识的众生,有了自利利他的菩萨行,但是这类众生中,还有偏执,不能领悟“中道”,于是佛陀就对这类众生用般若类的经典教化。

20、慈悲是真正的爱情,永恒不变。

上一篇:佛教生活感悟经典句子【精选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