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信仰佛教的说说
1、但正如前阵子,我和读者一起去郊游,和其中的一位读者说到,可能我50~60岁之后就出家了,去做自我的修行,这谁又能说的清楚呢?
2、一念无明,误以为有固定不变的世界存在,继而误以为有一个“我”存在,是人痛苦的根源。本来并没有一个“我”,但是人却执着地坚持有“我”,于是人就会做一切事情去维持“我”的存在感——有点像一个人说了一个谎,就必须不断地编织谎言,才能维护一开始的那个谎话一样。人固执地不承认无我,也不承认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但是无我无常却时时显现,于是人就时刻生活在焦虑之中,如同一个怕被揭穿的骗子一样,得不到片刻安宁——当然,这些是人内心深处发生的心理活动,一般人平时觉察力粗糙的时候,是发现不了这些的,人以为自己的痛苦都是由其他一些原因(比如没有足够的钱、没有地位……)导致的。
3、佛教的戒律,对人的行为并不是死的束缚,而是活的鼓舞,在消极方面可以止恶防罪,在积极方面能够鼓励救人济世。举‘不杀生’为例,它的真正精神与目的,不在自己的不杀,而是要去劝人戒杀,一个立志学菩萨道的人,自己杀生固是破戒,就是见死不救也是犯戒。其他戒律也莫不如此,不但自己不能‘偷盗’、‘说谎’,更要劝人不要偷盗、说谎,苦口婆心的,不厌其烦的劝人改邪归正。
4、因为你有敬畏之心,很多事你都不会去碰,你遇事善良,懂得布施,那么今后你会遇到更多更好的人,诸事也会越来越顺
5、某些问题须以分析的方法解答,
6、你一定要深入、彻底地了解真理。了解了,就不会从信仰或思想中退失了。
7、我不排斥任何宗教,它们对人类的贡献不容置疑。但在长期观察后我也认为,佛教义理的确是内心科学之精髓,世间任何一门学问,不管是心理学、逻辑学、宇宙学、生命学,这些知识虽然各有其深邃与智慧一面,但却无法超越佛法的理论和认知,过去没有超越过,将来也不会超越。
8、我坐出租车的时候,很多司机问我:“你这样不痛苦吗?不孤独吗?你怎么过得下去?你怎么怎么……”
9、但之后就不同了。动物得到吃的以后,还是找吃的,除了吃的,没什么其他品位。而人在解决了吃的问题以后,就开始考虑衣服、房屋等各方面生存需求;接下来,非常自然地,人会在心灵或精神上寻找慰藉,这就是人的不同。
10、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
11、我本人一直对观音信仰的问题有很大的兴趣,因为在佛教的菩萨中间,观音信仰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特别在中国的佛教里面。我们知道在佛教初级发展过程中间,没有菩萨,没有现在所说的佛。原始佛教被称为佛的就释迦牟尼一个人。菩萨有没有?有,菩萨指“觉悟的有情”,菩萨这个词梵文翻译过来的音,全称是“菩提萨埵”。在原始的佛教里面,菩萨是泛指,没有那么多菩萨。在大众佛教兴起以后,佛菩萨的信仰才开始发展起来。有了众多的高僧,在佛教众多的活菩萨中间,我想这个释迦牟尼佛,弥勒佛,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大概是世人最为熟悉,也是世人仰仗最多的佛菩萨。其中特别是阿弥陀佛,观世音是解救现实的苦难,解救生死,救苦免灾。
12、放纵自己,是一切罪恶的源头,你没有什么追求了,你又有一定的金钱,如果你和很多人,放纵自己,你其实还是和很多很多的人一样
13、今天,我们给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研究生、世界宗教研究系的学生开一堂特殊课,因为是开放性讲座,也有社会各界的朋友、贤达来参加。欢迎你们。
14、无常分粗无常和细无常两种。
15、观音说法,观音显现各种各样的,或者法王身,或者显现帝释身,或者显现大自在王身;官吏说法,显现官吏身;至于婆罗门说法,他就显现婆罗门身。为妇女说法,他就显现妇女身,为小孩说法,他就显现小孩身,等等。这个里面他就说,观世音菩萨他有无量的化身。33种化身也应该说只是一个举例,通过的说法,在楞严经里面也有,楞严经里面讲到观音菩萨有32个化身,来度化众生,内容大致相同。
16、法师送我两本新作,一本是《苦才是人生》。“苦才是人生”,这话一听就非常有哲理。学界里常说“没有痛苦就没有宗教”,宗教就是用来面对痛苦的。不管你生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也不管你的人生道路或命运如何,都离不开“苦”这一大的命题。所以,“苦才是人生”,很有哲理。还有一本是《做才是得到》,讲实践的,书名已经简洁地表达清楚了。
17、对此,量子力学已有所认识,物理学家们也不再把物质当作实体存在。而在霍金倡导的弦理论中,更认为一切显现的法——也包括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乃至波或磁场,全都没有真实体性,不过是由“弦”的振动或力用所呈现而已。
18、诗人臧克家曾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如果一个人死了还能活着,是指他的精神永存,那我们也可以说:佛陀圆寂了,但他的精神还活着。
19、佛教可以培养自尊自信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20、所以,在意志的坚定、信心的加强、人格的升华、道心的增长,修持的努力等方面,都会进入正轨和常轨。
二、关于佛教信仰的励志句子
1、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2、大多数人还是“信点什么”
3、我们去了葛丹松赞林寺(上图),我和几个读者去庙里拜佛,并做了布施,一个和尚就突然跟我说,今年要注意,在(路上)安全上,要特别特别注意….要多去做放生的事
4、朱建军: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意象对话疗法创始人。回归疗法创始人。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教授。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在当代的开拓者与践行者。著有心理、文化方面的著作40余部。
5、要心诚则灵啊,你拜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测试这座庙灵不灵,这种都是动机不纯啊
6、佛教出现在公元前6世纪,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被称为释迦牟尼佛。
7、如何赞叹人,才能远罪得福?
8、我大概了解过“测不准原理”,它认为,当你观测一个亚原子时,因为观测器发射的光子的影响,让被观测的物质微粒的现状发生改变,从而无法精准测量。
9、问题理论上来说不大,佛教相对来说比较平和,只要不是某些狂信徒和邪门宗派信徒就不会有太大问题。如果你对她的日常行为能接受和包容,那么你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放心在一起就可以了。
10、佛经上说:‘佛以一大因缘出现于世。’这一大‘因缘’(即来世间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为了让众生能转迷成悟,从苦难中解脱,永远享受自由和快乐。
11、加持洗澡水或一切脏水布施鬼道众生如法吗?
12、我的意思是,我们人要修身养性,要有敬畏之心,要有善心,在此基础上,要不断努力上进,意志坚定,克服懒惰,戒奢戒燥,方能成为上人
13、有学者把弦理论与缘起性空对照,认为二者是相通的。
14、所有佛教的塑像和绘画所要表达都是佛教的功德。为什么活菩萨有好的面貌,有那么好的身体,在佛教看,这些都是活菩萨的功德,每一个形象他都是表征这一种功德,比如说在佛经里面描述,佛为什么手如此的柔软?因为有佛的功德在里面,为什么?因为佛尊敬父母,尊敬老人,所以他经常为老人,为父母去解除他们的疲劳,去给他们按摩,所以他的手如此的柔软。因此,讲到观音信仰的问题,应该讲到观音精神,讲到观音的精神,不能离开佛教整个的精神,整个佛教大乘的精神是悲智,要有大智慧,有大慈悲。
15、有信仰的穷人不必苦恼。虽然活着离不开物质,但是当信仰带给你的知识,让你因为生存本身或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感到满足、感恩,甚至满怀慈悲地平等待人、爱任何人,那即使你身无分文,也一样可以过着简单而快乐的生活。
16、康有为说:“佛学之博大精微……虽有圣哲,无所措手。其所包含,尤为深远。”
17、佛教教人们获得正确的人生观
18、佛教里所说的无常,不需要你凭借信心来认识,如果需要信心,信仰就成了判断基础,你当然可以选择不信。但这是一条真理,如果你的智慧够细腻,就不得不承认它。
19、要是你急功近利,还没做什么事情,就觉得没有人理解你了,没有人支持你了,又或者是没有收到回报了,于是怨天尤人,怪世道怪命运,怪人心如何如何,那决定是成不了气候,也必然是发心不正。
20、HUMANISTICBUDDHISM
三、关于佛教说说
1、第四:他心通,能知六道众生心中所思之事。
2、也许你会觉得矛盾,生怎么会是灭呢?让我们先假定一微秒就是这“一刹那”,一个不能再小的单位。
3、信仰,又作仰信。信心瞻仰之意。信,信奉。仰,仰慕。梵语sraddha译作信心、信解、信仰。《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谓对佛、法、僧三宝的崇信钦仰。佛教强调修行之初,须立坚固的信心,令不动摇。“信、解、行、证”,“信、愿、行”等。)信仰,是指对人们对某种理论、学说、主义的信服和尊崇,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活动指南,它是一个人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根本准则和态度。信仰包含信念,信念是信仰的一部分,是信仰中阶段性信目标,是信仰最集中、最高的表现形式。信仰就是所望之事的实底,是未见之事的确据。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
4、不杀生——不残害生灵。
5、佛教认为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在人之上没有一个可操纵我们生死、成败、福祸的神,人是自己的主人,自己的主宰,只要自我奋发努力,一定有光明灿烂的明天。
6、religion这个英文单词,准确翻成中文来讲应该叫“民间信仰”。信仰,仰是仰望,西方的religion“宗教”就是一种民间信仰。信仰的意思是教主是万能的,很厉害,所以我仰望他。信仰是这个定义。
7、你如果只是想去测试哪家的庙,灵不灵,我告诉你,你一开始动机就错了。佛家有六通
8、如果讲到制度或皈依的仪式,信佛而不归依三宝,等同一个爱好中国风土文物的外国人,跑到中国居住下来,并不申请变更原有国籍的登记,就自称是中国的公民。
9、上个礼拜,我回去一个礼拜,我所遇到的,听到的,简直就让我目瞪口呆,我觉得他彻底的颠覆了我的很多看法
10、人既然不是上帝创造的,不是上帝的奴仆,于是人才有决定自己命运和前途的权利,人才有独立自主的人格(不是隶属于神的,受神操纵、控制的),有了独立自主的人格,才能谈到自尊和自信。
11、同样,一个不归依三宝,而又自称是佛教徒的人,或可得到一些佛法的好处,但终不能获得身份与内心的印证。
12、佛教详尽地剖析宇宙人生的问题,目的在使人对人生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13、至于其他的初一吃观音斋,那是什么原因,我就不知道了。但我要求我妈千万不能变成一辈子和我姥姥一样都吃素了,那样太辛苦了!
14、只要肯发心真修实干一番,发起正确的精进心,四力具足,你会发现修行其实也没难,也没那么苦,只要把定心意,狠战一场,渡过了开头的阶段,后续就会越来越轻松,同等的功课量,在刚开始做和过了一段时间后的感觉,是天差地远,这时候,只要有长远心,走的路子都对,知见和言行都如法,这样去因上努力,他日不得大自在,不得解脱生死之果,那是断无可能!
15、佛教有二种人,一种是求佛保佑的人,一种是想修行成佛的人,为什么要修成佛?因为修成佛了,就可以得到永恒不灭。
16、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17、然后我们都还没有上香,刚进入这个寺庙,那个主持就不断的看我,说我过去发生的一些事,现在遇到的事,还有未来
18、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19、前世后世存不存在?这类命题一定要辩论。当你能够符合规则地辩论一段时间,终有一天,你的心中将会远离疑惑,犹如强风驱散乌云、太阳显露一般,完全明了。
20、印光祖师论恭敬经像善书字纸
四、关于藏传佛教的信仰的说说
1、当时我有些感慨:人,表面上是一样的,各个国家的人也都差不多,但因为价值观的不同,有些人活一辈子,只是为自己活着,为生存活着;而有些人在为自己活的同时,也成为一盏灯,照亮别人,照亮无数的人。
2、阻人行善的果报有多重?
3、我如今在这三个月里,要求自己时刻提起心来断恶修善,精进修行,念佛拜佛,阅读做笔记,做这些事,就是为给大家看看,其实我也很苦,修行也很苦,需要忍耐,需要时刻看着自己念头在道心上还是在散漫上,需要流汗流泪,在某些时候甚至要流血,但我仍旧这样走着,很辛苦艰难的实干,如果某时某刻,你看到想到我,觉得我还像个人样,不要看这现有果地,得看到因地,得知道人家因地是怎样过来的,古来大德在因地修行都是怎样过来的,我不过是生死凡夫一个,业重福薄,障深慧浅,根本不是大根器人,有什么资格可以自命不凡呢,有什么资格可以放逸轻慢呢,古今大德都是这样过来,如今我要发心修行,离苦得乐,了生脱死,求福开慧,不这么干怎样行呢?
4、人们的精神需求也伴之而来。
5、象这类人,自称是佛教徒,我们虽然不会否认他们的信仰,也不会认为他们是魔鬼,但无法承认他们是正信的佛教徒,或者说无法肯定他们是合格的佛教徒。
6、有人认为直接阅读佛经,不归依三宝,一样可以得到学佛的好处。
7、下面我对佛教的几个观点作个简单分析:
8、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9、以上内容选自朱建军先生未出版著作《信仰心理学》
10、乐观:这一类人也不是真的‘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因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的和意义,他们只是抱著‘及时行乐’的观念,用狂欢、纵欲、热闹来麻醉自己的感官和心灵,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目的是什么,他们漠不关心,他们也不知道。
11、烦恼的时候,信仰给你快乐,
12、佛教虽以法宝为主,解脱道都由法宝开显。
13、释迦牟尼降生人间,贵为太子,抛弃了功名富贵,难道他是傻瓜吗?不是的,他实在是一个具有广大的慈悲心和智慧的人,他‘先天下之忧而忧’——为人类的生、老、病、死不能得到解脱,食不甘味,席不暇暖,而出家求道。他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说法四十九年,栖栖遑遑,夙夜匪懈,留下了多少宝贵的真理与训诲,是黑暗人生的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汹涌苦海中一只不沉的慈航。谁像佛有这样的悲心,立下‘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誓愿,在众生度尽以前绝不歇息的?
14、不要觉得这个世界都是钱钱钱,都是那么浮夸…有能力的人,余生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我之前说过,很多人的30~35岁,根本就不是自己的人生,因为都不断地奔波,你没办法做你想做的事,这其实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15、佛教说人的身体是‘空的’,‘假的’,目的在劝人不要‘处处为我’,而要‘我为人人’,因为‘我’既然是‘空的’、‘假的’,那么功名利禄要来何用?
16、可是他们很快乐,论幸福指数,可能远远超过那些拥有财富、地位、名声,但缺乏精神生活的人。
17、其实佛教只是不‘讳疾忌医’而已,并不是真正悲观的,你看人生不是充满著许多的苦恼吗?你瞧这个世界哪一样是真实的?永恒的?(难道不是吗?连孔子都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佛教并不是一种不负责的宗教,它先要我们认识这个人生是个苦恼的人生,然后进一步地分析这些人生的苦恼都是人自己的无知贪欲招来的,因此人人都可以自己克服这些苦恼。最后指出人生的幸福之道,希望人们要节制自己的欲望,多为别人服务。佛教深信:自己要想快乐,一定不能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只有全体众生都能幸福快乐,个人才会有真正的幸福、快乐的。
18、巫教没落是因为道教的兴起,和佛教没有关系。巫教就目前来说应该依然存在,巫教在古代的活动区域是当今的云贵高原,所以容易提到云南。巫教不养蛊,养蛊是达到自己的目的,未必害人。
19、除此之外,而且还有更神奇的事
20、总听我说,只贪各种花样翻新的法味,却不落地实修,终究是不起大用,说法的人就是说出花来,说出雨来,为的还是为让听的人能去真修实干,人如果不真修实干,光听着人说的好听,觉得人这样也蛮自在的,大家都赞叹拥护,接着自己生羡慕心,想去学他说话的样子,己不肯实修,反觉得自己也能夸夸其谈,这是说法人最大的失败和耻辱。
五、信仰佛的句子
1、就比如上面,我说了,我去庙里烧香,我都还没上香,那尼姑就跟我说了这么多东西,就是因为她说,我心够诚,也挺幸运,有福报。
2、我想说的是什么?其实人的一生也都在修行,今天我们在讲佛教,其实不管各位读者信不信,其实都没关系
3、摘录于海云继梦先生《佛法概要》
4、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5、某些问题必须直截了当的答覆。
6、为什么千僧千卷不如一僧一卷?
7、最早对观世音菩萨做详细描述的大乘佛教的经典,就是法华经,观世音菩萨就有观音经单独的流传。此后,各种以观音为名的经典也纷纷出来,观音信仰也由此日益的兴盛。那么这种情况的出现,在中国出现,很可能跟南北朝时期,北朝的一个僧人叫做唐摩罗藏法师有关。他当时劝人常常念观世音菩萨这个名号,而且他讲,观世音菩萨跟此土有缘,跟中国是最有缘的。而隋唐以后,汉语中间以观世音的名作为经典,多的数不胜数,特别是那些以千手千眼作为称号,这类观世音的经典实在太多。
8、所以《卡拉玛经》教诫:“不要信风说、传说……”
9、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10、这里解释两部没有标注观世音菩萨的经,然而却又对观世音菩萨有重要意义的佛经。这两部佛经一部是署名唐代般剌密帝译的经,或者是中国伪造的经,这是部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经。在这部经里面,其中的卷特别讲到观世音菩萨,讲到观世音菩萨修行的经过,怎么样通过闻思修而进入三昧,十四种无畏。楞严经里面,跟法华经的对照来看,对观世音菩萨的了解更加深刻。这是一部。
11、第一:神境通,又作身通、身如意通、神足通。即自由无碍,随心所欲现身之能力。
12、佛与众生是平等的,每一位众生都是未来的佛,他们之间并不是‘主人和仆人’的关系,也不是‘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而只是一种暂时的‘师生’关系。
13、佛教这种思想,使人从上帝的束缚中释放,从神的威权中得到自由。提醒了人类对自己的行为要自我负责,不能归罪于天或埋怨别人。
14、佛教劝人要‘少欲知足’,并没有要人逃避责任。佛教要人‘铁肩担道义’,不能做独善其身的‘自了汉’,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就是最好的说明。
15、佛对弟子一直和颜悦色,谆谆教诲,他真的是‘有教无类’——不论老、少、贫、富、贵、贱,同时包括宇宙间每一类众生在内。
16、毕业这么多年之后,我又明白了一个道理
17、宗教是关注彼岸的事,是人灵魂的事,政府是关注今生的事,物质的事。两者本来是不相干的。但有些政府,只能说有些,却利用宗教控制百姓。宗教和政府是应当井水不犯河水的,政教分离是正确的。
18、他本身是佛,而佛确信宇宙的所有众生,将透过他们本身的努力与磨炼,而达到和他自己一样睿智、伟大的境地。
19、心情平静,不生烦恼。
20、对于潜心静修的居士而言,大悲院、荐福观音寺都是嘈杂的,因为在市中心的缘故,香火都是很旺,但它们大多是近期复建或修建的,巍峨堂皇有余,而神圣神秘略显不足,独乐寺在蓟县城内,是千年古寺,但旅游的氛围浓了一些。就这样说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