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自恋 性 攻击性分别是谁提出来的【精选100句】

陈蕊蕊
导读 一、自恋与攻击性关系的元分析 1、我们自恋者自己扮演,自我欣赏,但我们其实是很在乎别人是否关注我的,并且在心底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赞美。 2、静心年度献礼——只需9元,...

一、自恋与攻击性关系的元分析

1、我们自恋者自己扮演,自我欣赏,但我们其实是很在乎别人是否关注我的,并且在心底期望得到别人的认同或赞美。

2、静心年度献礼——只需9元,让郭会伦老师带你通览精神分析

3、但是-当然-并不是只存在负移情。病人还有认同治疗师、倾听他、与他共同去探索自己的冲动。但是这些功能常常是被分裂的,因为它们不是什么夸大、了不起的东西。

4、文饰作用(rationalization):

5、荣格曼陀罗绘画分析师(中级)

6、如果通过共情来镜映病人的感情的话,共情总是有限的,结果是病人受到了挫折。这些挫折不能大到引起新的创伤。所以通过转化性内化,就有可能让病人获得一个更加成熟的结构。

7、巴林特(1937)强调了用他的概念“原始的爱”来取代“原始的自恋”。他说,从生命伊始,与他人的令人满意的关系就是至关重要的。当然婴儿是无法区别出自己和外部世界的。但是,巴林特说,这并不是自恋,更准确地说,它是与世界的一种不真实的联系。这种原始的爱自然是完全被动的,而且旨在于与客体融合。这是在孕期和出生后不久母亲与孩子的浑然一体的状态。人类渴望着重获这种“一体”的状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重新回到这种理想状态的希望是生活中最强的渴望之一。

8、我们自恋者只会寻找跟自己类似的人做配偶,无论我们跟什么人在一起,永远是我们自己。一旦配偶在某个地方跟我们有较为明显的不同或相反,我们就会很失望。

9、又称为合理化,个体试图从逻辑上合理地解释自己的态度、反应、想法和情感体验,并寻求道德上的可接受性,而真实的的动机是他自己未觉察道的。

10、治疗师必须接受病人的所有的移情,无论是理想化移情还是镜映移情。当治疗师就像一个很能理解的母亲,能够看到/镜映孩子/病人所呈现的一切,自然治疗师就很好地意识到这种移情会是一种防御结构。这里我们又接近康伯格了。他的防御源于假自体的存在,而假自体的形成是为了抵御无能、不被爱、不安全和反应性愤怒的感觉。要让病人看到这种防御的功能。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接近他的真实自体。

11、分裂作用(splitting):

12、即便如此,要理解自恋和自尊之间的区别并不需要高度的微妙理解。如果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13、你们会注意到从边缘障碍到神经症,疾病的严重程度在上升,

14、疑病(hypochondriacs):

15、抵消(undoing):

16、当考虑对自恋这一概念的贡献时,我们看到这一概念是精神分析最重要的贡献之同时也是最让人迷惑的。原因在于很多精神分析师发展他们的理论时,没有与已经存在的概念联系起来,最后我们就有了一些相互矛盾的概念。我将试着在丛林中找到一条路。

17、而我们自爱的人不一样,我们自爱者比较喜欢配偶互补,但也不排除和相似度接近的人在一起。

18、这在我的咨询工作中非常常见,来访者往往很困惑,一边诉说着她在关系中被伤害的体验,一边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过度敏感”。

19、那么,力比多和攻击性本身的起点和终点在哪里呢?这个问题先按下不表,我们先来看看另外一个问题:力比多和攻击性从哪里来。——从“我”而来,从这个并不存在的“我”而来,也就是说,力比多、攻击性、关系只是一个工具,一个人类证明“不存在的我存在着”的工具。

20、因为在自恋心态的支配下,我们没有全身心地释放自我,真正地做自己,又因为缺少与他人平等的相处沟通的能力,总是对人有期待,必然会活得很累。

二、自恋 性 攻击性分别是谁提出来的

1、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美国精神分析界对夸大的自恋患者进行了集中研究。海因茨·科胡特(1966,1971&1977)提出了一条独立的发展路线,从自恋到更高形式的自恋,这是适应性的和有文化价值的。母亲的缺点,导致了孩子固着于缺乏更高层次自恋的层次上,孩子发展出一种夸大和暴露癖的自体形象。科胡特称之为夸大自体(grandioseself)。如果母亲的缺点不是太大,那么,夸大自体就会转变成一个有成熟野心的、和自尊的自体。

2、自恋可以分为健康的自恋和不健康的自恋,那么,如何区分健康的自恋与不健康的自恋?

3、咨询费:300元/50分钟

4、是个体把一些本能的、能引起快乐的想法和欲望禁闭到潜意识中去的一个过程,因为这些本能的想法同时会招致一些其它的不快乐的体验(如,被超我所不允许或被外界现实所禁止)。

5、它是两个时间上出现的强迫行为,第二个行为是对第一个行为的直接对抗,如强迫症的一些重复行为和仪式化动作:在路中间放置一块石头作为一种攻击别人的行动,然后又回过头来把石头搬走以对抗和消除对别人的攻击欲望。

6、我们有的男人喜欢把自恋的价值定位在外在的、透过感官可以触摸到的东西。因为我们过多地活在了自己的情感世界中,而与外界保持着冷淡的关系,同样,我们也会对旁人的感受或痛苦视若无睹,这就是过分自恋者的特征了。

7、孩子的要求指向真实的需要。婴儿需要食物,爱,安慰和舒适。病理性自恋以难以企及的期待来表达自己。

8、当然,我想补充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替代儿童、或所有的儿童,都是成人受伤的自体、或客体形象的储存库,他们不会发展出精神病理。当这些孩子能够整合他们所积淀的东西时,他们就会有很强的代际延续性、以及对家庭和文化的强烈归属感。连续不断地,这可能会以一种健康的方式增加自信。一些替代儿童,当他们同化了储户高度理想化的存放意象时,实际上他们反而可能会成为具有非常健康的人生使命的成年人。

9、生活中,我们总是会见到很多自恋的人。近日发表在《心理学公报》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自恋的人不仅自满,他们还更可能带有攻击性,甚至有暴力倾向。这篇元分析综述考察了自恋与攻击性之间的联系,以及在刺激他们(或者说挑衅)的状况下,这种联系是否会更强烈。

10、关注获取50万薪酬科研岗位

11、感恩是人们相互依存的完整的表达,向某人表达感谢,首先是承认我们需要得到帮助。

12、随着人的成长,应对机制就可能从保护一个人的屏障,变成阻碍一个人发展的障碍,这也就是有些人会觉得"心理防御是自欺欺人"的缘故。

13、有比例地叠加,签名绿色以上套装地元攻击力加成是百分之百,但是镶的石头、灵魂锁链等不加成。

14、这是科胡特不同于弗洛伊德,也不同于克莱因的理论,他认为自恋是从这两个角度,一个是镜映,一个是理想化。

15、但如果孩子由于自身的局限,满足不了父母的自恋性需要时,父母倾向于反复指责,对孩子进行人身攻击,更可怕的是往往以爱之名进行人身攻击。

16、达到的自体整合水平

17、心理动力学派的小伙伴儿们常常会说力比多、攻击性、关系和自恋是精神分析的四驾马车,可是大家有没有真正思考过,这几辆马车究竟是从哪里来的?

18、对使用者来说,它能减轻或消除由于体验到亲密人际关系受到威胁而引起的焦虑。在旁观者看来,他们的行为是适应不良的,甚至是令人讨厌的。

19、我最喜欢的音乐有很多种音乐,如古典音乐、流行音乐、摇滚乐等等。但是我最喜欢的音乐是古典音乐。因为这种音乐的节奏非常美妙和柔和,听完音乐后,你会感到很放松,而且会忘记现在所有的不愉快的事情;与流行音乐不同,古典音乐有其真正的含义,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一些东西,所以它可以持续很长时间。

20、哈特曼:力比多灌注于自体这个时候灌注于“自体”,自体类似于狭义自体心理学说的“自体表象”(相对于客体表象而言).科胡特:自恋力比多的灌注。

三、性 自恋 攻击力

1、防御机制这个词最早是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后来被心理动力学派继承了这个专有名词,但考虑到这个表述并不太严格,现在多半称之为“应对机制”。

2、是个体用回复到客体关系的早期阶段(口欲期、肛欲期、性器期)的方式来应对心理冲突的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的、甚至是人类的婴幼儿期会永远存在于潜意识中。

3、对外界确实存在的事实加以否认(如,“我从来就无父无母”),所有外界现实只是为了适应内部的需要。否认可导致一个人拒绝承担自己行为上的任何责任。

4、我们自爱的人总是广施爱心,不但懂得爱自己,也关心自己周围的人。我们待人处事很成熟,却不乏小孩子的天真。我们总是尽心尽力地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因此,我们很自信。我们不做有损于自己名誉的事情,因为我们有自尊。

5、我要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关于敏锐的,微妙的理解的冗长的讨论对这个讨论很重要?这里是:有些人可能很聪明,但仍然错过了自恋冲动的所有明显迹象。这是关键。许多人在这些被我们称为自恋者的被伤害的人的手上遭受了严重的痛苦。他们的人数是巨大的。但女性受到她们的魅力影响的人数尤其多。

6、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元神放出来就不会攻击,甚至站着不动了,法师可能连盾都不开,一般都是收起重新放出或者小推就可以了。我一般都是这样就能解决了。不行的话就联系客服。

7、这三个意象或表象融合在一起了。新的结构被称为夸大性自体。与此同时自体不被接受的侧面被投射到外部的客体上,并被加以贬低。这是摆脱内疚感和偏执性恐惧的方式。

8、在冷静思考之后选择一条道路,而不要在各种情绪影响下被逼上一条道路。

9、克莱因理论认为自恋者将自己的自身完全投射到他关注的客体,否认自己跟客体的区别,或者完全不将自己和客体分开,而是当成一个人。

10、这两种机制在一开始就是并存的。但我们看它们的时候可能会认为它们几乎是彼此独立的。在适宜的发展条件下,原始和夸大自体的夸大会逐渐地被驯服,这意味着适应了现实。这个结构被整合到成人的人格中,并为我们的自我适应的行动和我们的自尊提供驱力能量。

11、所以,对弗洛伊德的观点的第一个批判点是原始自恋这一概念。

12、否认(denial):

13、-发生学角度:自恋是发展的正常时期,被称为自体恋阶段。

14、神经症病人使用潜抑、回避、否认和升华的防御机制。

15、当然,成人自恋者与幼童的不同之处在于,Ta们的行为往往比孩子能产生更大影响,而他们的策略也更刁钻。这就需要你找到更高明的应对方法,以下是一些也许可以帮到你的策略:

16、当超越底线的行为、对待再次发生,你需要终止交流和沟通,并且告诉自恋者由于底线已经约定好,除非你能获得尊重否则你们之间将无法继续沟通。在明确底线时,你需要表现出果断、坚决的态度,而非暧昧或看似有机可乘的。但你需要让对方知道,你的底线就在那里,是无法改变的。

17、“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临渊慕鱼”。

18、自恋顷向严重的人,我觉得是一种心里不成熟的疾病!

19、-或者素质上巨大的攻击驱力

20、①第一个就是镜映的阶段,人类的心理发育一定是要经历镜映的过程。在这个镜映的过程中有一个需要,就是小孩子需要客体给他回应,给他镜映这么一个内容,你是完美的,你是独一无二的,你是无所不能的。当孩子得到这么一个镜映的时候,他的自恋就得到满足了,就能往下发展。

四、性 攻击力 自恋

1、例如:自恋发展成熟的个体通常能够相对快速地“回弹复原”,并在合适的时间内恢复饱满自信的感觉。相反,病理性自恋呈现出紊乱的自体,难以调节自信和自尊,或难以调整自体统整感与连续感,例如疑病,记忆碎片化等。这些困难的起因是在满足自体客体需要所必须的回应方面,体会到重大失败,以及和这个失败有关的被动防御机制。

2、不成熟的(儿童性)防御机制(immature)

3、自恋的基本含义(关于自恋概念的发展历程)

4、正常婴儿的夸大幻想是更加现实的。

5、弗洛伊德与科胡特的自恋理论核心对比(“原发自恋”和“继发自恋”)弗洛伊德的自恋理论核心:

6、编辑/审核:Vincent

7、通过意识到自体的这些侧面并接纳和拓展它们,病人可以改变他的负性的自体意象。

8、科胡特在他的临床工作当中接待了大量的这样的来访者。他发现这类病人不是简单的客体关系,也不是以前分析家们著述的客体关系,而是一种新的客体关系,他起了个名字叫“自体客体关系”。

9、临床症状非常严重的病人有可能会呈现出适合精神分析或者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指症,但是如果病人表现出可描述的“边缘特质”,即,普遍的行为模式混乱,社交生活、工作、爱与性全面崩溃,那么他们最好接受移情焦点治疗(Clarkinetal.2006)。如果他们还呈现出一些预后不良的指证,例如:病态夸大自体中浸透了严重的,与自我同调的朝向他人或者自己的攻击性,慢性自杀行为,特别是反社会行为,那么接受TFP就再恰当不过了。

10、退行(regression):

11、自恋者将自己的自体完全投射到他所关注的客体,否认自己与客体有任何的区别,或者完全不将自己和客体分开。这种混乱的客体关系是早期生活的体验所造成的,主要来源于早期的人际关系。自恋者有非常高的理想化自体,完全否认任何有碍于这种完美形象的因素。

12、自恋在精神分析中的元心理学定义是:“力比多灌注于自我(弗洛伊德)”、“力比多灌注于自体(哈特曼)”、“自恋力比多的灌注(科胡特)”。

13、首先自恋这个概念在精神分析中,是弗洛伊德先提出的,不是科胡特,只不过科胡特扩展,修改了他对自恋的理解。

14、正如每一个有经验的家长带孩子去餐厅,越是赶时间想吃快餐,就越会给孩子一个选择的机会,不要问孩子想吃什么,而是问:“你想吃披萨还是中餐快餐?”提供选择,反而加速了选择进程,同时保证事态发展的几种可能性处在你的预期之中。同样地,当一个自恋者正在进行一番“表演”试图掩盖自己的真实目的,不妨把选择权交给Ta们,这会给Ta们更多的控制感,进而推动局面的发展。

15、NEWSOULCOUNSELING

16、通常孩子不会贬低他人,而是以温暖和愉悦的方式与别人建立联系。

17、而科胡特的自恋,就意思比较丰富了。首先它不是褒义词,也不是贬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

18、大白话就是通过在想象层面把自己高度的美化,让那些影响自己不那么完美的东西从自己身上消失。只看到自己的好,完全不看自己的坏,大概就这么一个意思。

19、那些创伤太痛苦怎么办?

20、-或者也是素质上的-对焦虑的承受力太差以致无法处理攻击冲动

五、自恋,性,攻击性

1、走向自然有助于远离网络

2、与自恋者相处总是需要付出的。以上一些方法都需要承受伤害的一方付出足够的精力,维系任何关系都不会在零付出的前提下顺水推舟。

3、在狭义的自体心理学阶段,科胡特他甚至提出了自恋力比多这样的概念。(不过后来基本上放弃了这个概念。)

4、这里仅仅粗略的列出了几项自恋性防御个体的日常表现。首先要强调一下,我们说自恋性防御,在生活中非常遍,可能我们大部分人在自尊受到威胁的某些时刻,都会有这样的表现。

5、在我们有关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移情焦点治疗(TFP)的研究项目中,我们发现非常多的边缘病人主要发展出自恋移情,我们变得越来越倾向于把他们归为功能在边缘水平的自恋人格障碍患者,还有那些主要症状围绕着过度的傲慢和攻击的病人也一样,还有恶性自恋综合症患者,都主要发展出自恋移情。(Clarkinetal2006;Kernberg2004,2007)

6、因此,个人作为成年人的行为,反映了一个夸大自体。在这个自体之下,可以找到“渴望”婴儿的分离的一面。当这样的孩子到达俄狄浦斯年龄,一方面保持了相当全能的自体表征;另一方面保持“渴望”的自体表征时,孩子用防御性分裂给他、或她的俄狄浦斯自体形象,以及俄狄浦斯父母形象上色。这防止了孩子发展出有凝聚力的超我。

7、似乎承认了我们对他人的需要,就仿佛承认了自己是脆弱的,无能的。

8、在科胡特看来-如我所说的-自恋是儿童发展阶段的一种固着,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被冻结了。

9、投入地工作、学习、创造、分享

10、有些读者可能会被这个论点搞糊涂。我明白了。因此,在我们继续之前,让我解释一下。很明显,你们听说过或读过关于低自尊和高自尊的文章。从远处看,这似乎是有意义的;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尊重并没有高低之分。这就是自尊。要么一个人有自尊,要么没有。

11、原发自恋:弗洛伊德把自恋分为“原发自恋”和“继发自恋”。原发自恋是指力比多投注于自身,这是新生儿的自恋特征,比如吸吮手指、性自慰等,通过自体刺激而获得快乐,不与他人形成人际互动关系。在后续的正常发育过程中,力比多逐渐地离开自身,投向妈妈的乳房等外部对象物。(基本对应于自体性欲的阶段)如果力比多外部投注时受到挫折,重新返回自身,就叫做“继发性自恋”。这是弗洛伊德对于“自恋的动力学”所做出的重要贡献。

12、弗洛伊德:力比多灌注于自我这个时候力比多主要是指攻击力和性,主要是指力比多投注的方向,是投注“自我”还“客体”是。这是和科胡特的本质的区别。

13、在本报告中,我将只关注APA诊断手册中描述的、具有自恋人格组织的“典型”的人。这些患者拥有一个相当稳定的、夸大的自体,远离渴望的自体。

14、想保护夸大自体和优越感幻觉的个体,通常会把表达真诚的感谢,无意识的转换成居高临下的表达欣赏,很像是从权威的角度,而不是一个平等的人的角度。

15、所以,即使从远处看,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恋和自尊被可悲地误解了。可以肯定的是,自恋者受折磨的程度、受折磨的程度以及受折磨的方式都有细微的变化。

16、真实自体是我所感受到的自己-我究竟是怎么样的(我们的例子:“我担心被年轻的女子拒绝,因此我不出去跳舞”)。

17、其次,病人维持关系的能力在一个关键点上有障碍:不能够真正地依赖他人,对他人没有信赖或信任。自恋性人格充满了不信任和贬低。同时他们受到对他人的强烈的妒忌的折磨。他们可能会是好笑的,但不是真正的幽默。

18、另一种情况,有的自恋性防御的个体,在亲密关系中,往往会希望伴侣可以预见式的共情自己的需要,通俗点讲,就是“如果你爱我,那么我不说,你也应该知道我需要什么,你要是做不到,那就证明你不爱我,或者你的人品有问题。”

19、所以我们自恋者会经常性的失恋,无论是主动离弃配偶还是被配偶抛弃。自恋狂很难与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维持一段相对正常的情侣关系。

20、与自恋者相处,或者与有自恋性格特征的人相处时,在确定要努力维系、改善这段关系之前,不妨思考一下,“我需要付出多少代价?我愿意付出多少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