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赏析诗句的答题格式
1、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
2、(参考答案)表现手法:以情取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或:移情手法,拟人手法,2分)颔联中“芳草”“碍马”,“好云”“遮楼”,诗人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和好云,说它们像友人一样,为了殷勤地挽留自己而有意绊马蹄遮楼台,表现了朋友对客人(自己)的热情和殷勤。(2分)颈联说山牵着“别恨”、水带着“离声”,表现了诗人自己对朋友的依恋难舍。(2分)
3、④对雅道沦丧、世风颓败的社会现状的不满(或“慨叹”):尾联写杜甫的遗像留在简陋的茅屋中,而当今世上知音寥寥,足见杜甫的艺术精神、高尚情怀没有得到传承,
4、如果是分析句子,也是分三步走。
5、③交代了人物活动(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等;
6、(例)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7、诗人在颈联中肯定了诸葛亮的生平业绩及报国衷情,并在尾联中述说了他为了伐魏,六出祁山的事迹,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强烈缅怀之情以及对其才智品德的崇敬之情,同时在追思古人的过程中,发出了功业未遂的感慨。
8、(1)表现手法是用以增强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表达效果;修辞手法则是增强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对句子的修饰。
9、相关范畴——褒贬
10、追慕古贤,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抒发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同时,与得以一展抱负的古人相比,自己未遂志业,从而发出功业无成的感慨乃至产生消极遁世的心理。
11、(1)它们的目的不同 (2)修辞作用不同
12、奥孚培优,只做研究型教学
13、“欲归还小立,为爱夕阳红”见宋•陆游《东村》。这两句大意是:正要回家,又稍立片刻,因为爱看血红的夕阳。这首诗是陆游公元1200年闲居山阴时的作品,当时作者已是七十六岁的老人。傍晚时分,绚丽的夕阳吸引了“欲归”的老诗人,使他情不自禁地停步小立,注目凝望。他为什么如此爱看这红红的夕阳?是在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见李商隐《乐游原》),还是在想“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见李商隐《晚晴》)?从作者的处世态度看,也许更接近于后者。就在两年以后,他又以七十八岁的高龄被朝廷起用了。。
14、分析深层含义:表达情感③突出主旨④
15、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6、(4)“虚”与联想、想象
17、汉文帝宣室召见少年才俊贾谊,不谈治国之策,却问鬼神之说,诗句中隐含着对封建统治者的冷隽嘲讽,同时又寄予了自己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
18、第一步,解释该词在诗句中的含义。
19、了解了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思想感情的理解和把握。
20、如:“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踏纱行》贺铸)再如:如 “红豆生南国”(《相思》•王维)该诗首句托“红豆”起兴,暗喻后文相思情,用语...全诗选择象征赤诚友爱的红豆来寄托情思,语浅情深,意味深长。
二、
1、对比,它不是语言运用的技巧,而是一种内容设置的技巧
2、题型八:两道诗词比较阅读
3、(1)残阳照射在江面上,诗人不说“照”而说“铺”,有什么表达效果?
4、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
5、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6、①托物言志:诗人借自然界中的某物自身具有的特征,来表达某种志向或情感,诗中的物带有了人格化的色彩。如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此诗以梅自喻,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现了作者要像梅花那样的高洁、淡雅,不向世俗献媚的坚贞、纯洁的操守。
7、②、此人“闲却传杯手”是因为“归兴浓于酒”。(2分)全词表达了词人面对蜚短流长的仕途心生厌倦,(2分)渴望归隐家乡,乐守田园的思想感情。(2分)
8、|标签:高考语文资讯备战高考
9、⑵试说说这首诗中的形象特点?
10、诗眼,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析诗眼就是抓诗句中最精练传神的动词或形容词品味,看其在拓深诗的意境、传达诗人情感上起的作用。
11、从用词角度入手
12、诗人在赤壁的泥沙中发现未锈尽的断戟,磨洗之后发现它是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诗人以逆向思维展开大胆设想,不以成败论英雄,而是点明周瑜成功的侥幸,发出新颖独特的议论,进而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
13、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
14、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
15、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16、(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17、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18、莲:喻高洁,或表达爱情。
19、附:诗词分类:写景咏物山水田园民生疾苦惜别送别思乡怀远军旅边塞
20、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三、
1、答题格式:找出特色词语+该词给人的感受+体现风格
2、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3、问:此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何效果?
4、(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5、参考答案:这首诗是诗人访友不遇之作。全诗描写了隐士闲适清净的生活情趣。诗人选取了一些平常而又典型的细节事物,描绘了一幅隐士居所的画面:靠近城边,桑麻环绕,小径相通;篱边种菊,尚未著蕾;篱门关闭,寂静无声;主人外出,邀游山林。刻画了一位生活悠闲的隐士形象。全诗有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情趣,语言朴实自然,流畅洒脱。
6、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7、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8、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9、(点击回顾上期套路,一起食用,效果更佳)
10、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
11、答:连天的海浪伴随着阵阵雷声汹涌而来,在北风的呼啸中波浪不断拍打堤岸,又咆哮着远去,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前的壮美景象,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豪情。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
12、解题格式: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3、比喻 借代 设问
14、白云、明月: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常用手法。
15、在解题时,手法与艺术手法内涵与外延基本相同。
16、(注)①骚雅:骚,指《离骚》;雅,代指《诗经》。②浇淫:指不良风气。③兵火: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17、①对杜诗伟大成就的赞美:前两联写杜甫诗歌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的特点,表达了对杜诗非凡成就的赞美。
18、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19、理性分析历史事件,发表自己对历史事实的独特见解,从而归纳历史规律,用以启迪世人。
20、①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
四、
1、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综观近几年高考试题,“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2、收到!今天就再送上咏史怀古诗、借景抒情诗的高分套路,帮你摇身一变成学霸!
3、①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4、如 “夜半来,天明去。来如春梦儿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花非花》•白居易)“夜半来,天明去”,谁来谁去?读到此不了解。最后两句“卒章显志”使不可捉摸的本意显现出来了。
5、“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见元•孟汉卿《魔合罗》第一折。这两句大意是:画老虎时,画虎皮容易,画出它的骨骼十分困难;了解一个人,认识他的面貌容易,认识他的思想则十分困难。此二句极言真正了解一个人的困难。因为人的思想感情很复杂,要了解一个人究竟如何,的确很困难。一般来说路遥知马力”,“烈火见真金”。只有通过时间或艰苦的考验,才能看清一个人的思想本质。可以此二句说明社会复杂,人心不易知;也可用来告诫人们对人要深入考察,不要轻信,以免受骗上当。。
6、(1)该词对表达感情、突出主旨的作用(内容上);(2)该词在结构上、表达效果上的作用(形式上)。
7、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8、咏史怀古诗主要情感归纳
9、形象:特点、表现、感情、手法
10、答: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臵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
11、诗歌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只有领悟“意象”中的寓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思想感情。
12、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13、如:“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观猎》•王维)首联风起云涌,与出猎紧张气氛相应;尾联是风定云平,与归猎后踌躇容与的心境相称。
14、衬托,对比,铺垫;(表达)
15、过渡,承上启下;(结构)
16、思想——忧国忧民之感慨、国破家亡之痛楚、游子逐客之凄凉、征夫思妇之幽怨、怀才不遇之寂寞、报国无门之激愤、建功立业之豪迈、自由悠闲之恬淡、秀美山河之热爱、亲情友情之真挚、归耕隐居之乐、黑暗官场之苦、离别思念之绪、贬官谪居之恨、时光易逝韶光不再之感慨等。
17、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18、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19、在中间语句的作用一般是结构上承上启下、照应、伏笔;
20、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五、
1、答题格式:手法+说明+作用(特点,情感)
2、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3、题型二: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4、一般交代创作的年代、缘由、背景,多为整个作品奠定情感基调,有助于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如:
5、③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6、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
7、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8、(1)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一事物,称正衬
9、设问:运用设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启发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很自然地引出下文。
10、问题: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11、标签:中考语文备战中考诗歌鉴赏
12、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
13、问:“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14、①刘过:南宋爱国词人,号龙洲道人,曾多次上书朝廷,屡陈收复中原大计,但不被朝廷重用。②南楼:楼名,在武昌,二十年前词人与故人到此登楼揽胜,武昌当时是抗金前线。
15、②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
16、答题格式:“........”一词,写出了.........的特点或内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17、“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是出自唐·杜甫《望岳》。会当: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凌:登上。这两句大意是:一定要登上泰山的顶峰,纵目四望,周围的群山便都拜倒在脚下,显得那样的矮小。~是杜甫名作《望岳》的末联,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作者从孟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立意,想象登上泰山极顶后所见到的景象。这两句诗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从中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同时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这就是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于泰山绝顶。。
18、留意诗人笔下的景物,分析其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体会诗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19、作者对此深感不满与哀伤。(对杜甫身后冷清的同情。)
20、我们掌握了规律,对于分析古诗,掌握答题技巧,就不是很难。
六、赏析诗句的答题格式
1、(参考答案)(1)“议”字用了拟人的手法,这两句是说,天空的云块来来往往,忽聚忽散,仿佛在讨论要不要下雨,笔法轻快,表达了诗人喜悦的心情(2);在结构上,“议”字统领了颔连和颈联,颔联写“阴”,颈联写“晴”。
2、一是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相一致,即以哀景写哀情或以乐景写乐情,是一种正衬的关系。一是所写之景与所抒之情不一致,即以乐景写哀情或以哀景写乐情。
3、▼YOUMAYALSOBEINTERESTEDIN
4、题型三:分析某一人或物的形象
5、从语句所在位置入手
6、(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7、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8、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9、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晴”谐“情”(《竹枝词》•刘禹锡);再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李商隐)“丝”谐“思”。
10、菊花:象征高洁的品质。
11、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
12、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13、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14、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上一篇:上海外滩文案【精选100句】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