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劝学正反对比论证的句子
1、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
2、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学习的作用,先是通过系列比喻说明凭借外界条件帮助的重要性,并推论出“,”,这种“学而后知”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3、《劝学》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句,“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登高而招见者远”、“顺风而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借用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重要作用的例子,推论得知“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从而得出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4、“骐骥”、“驽马”对比,得出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阐述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蚓和蟹两个比喻正反对照,阐述做到积累还要专一。本段是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5、不积跬步、不积小流。(反面)骐骥一跃,不能十步;(反面)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7、《尚书》,是政事的记录;《诗经》,中和之声的极致;《礼记》,是法制的前提,各种条例的总纲,才算达到了道德之顶峰。《礼经》敬重礼仪,《乐经》讲述中和之声,《诗经》《尚书》博大广阔,《春秋》微言大义,它们已经将天地间的大学问都囊括其中了。
8、教学要点:分析课文第二部分:
9、南方有鸟焉,名曰蒙鸠,以羽为巢,而编之以发,系之苇苕,风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木茎非能长也,所立者然也。
10、有的则是对比比喻,即正反比喻连用,形成巨大反差,让人印象鲜明,如“骐骥与驽马”、“朽木与金石”,即是对比比喻。
11、在你面前谈论不合礼法之事,不要去参与;态度野蛮好争意气的,别与他争辩。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礼义之道的,才给予接待;不合乎礼义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对于恭敬有礼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宗旨;对于言辞和顺的人,才可与之谈道的内容。
12、先秦文章,从《论语》的语录体,到《孟子》的对话体,再到《荀子》,已发展成标题文章了。《劝学》是《荀子》首篇,著名的标题文章。
13、《劝学》中比喻论证方法的运用
14、虽有槁暴:虽,即使;有,读音yòu,通“又”。
15、他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但人们可以用主观努力去认识它,顺应它,运用它。为了揭示后天学习的重要意义,他创作了《劝学》一文。
16、虽然荀子论学的基础是唯心主义的“性恶论”,但是对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论”起了积极作用。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阶级性,他把礼义当成人人应该具备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伦理规范的行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恶”。
17、“骐骥”、“驽马”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对照,说明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才会有所成就。说明做到积累就要坚持不懈。
18、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亮明观点,率先立论。
19、荀子劝学说〔典故之一〕
20、荀子在《劝学》中,用细流成海反面设喻,论述学习积累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二、劝学对比论证的表达效果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体味本文充分运用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点。
3、我们敬畏生命的坚韧。生命因坚韧而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4、顺风呼→闻者彰====善假物(学习的作用)→君子
5、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施薪若火就燥也,平地若水就湿也。
6、荀子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君子说,人要学习,而且不能停止。为什么呢?荀子用两个论据来证明。
7、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9、登到高处招手,手臂并没有加长,可是远处的人却能看见;顺着风喊,声音并没有加大,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10、是不对的,君子答问应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学习没有比亲近良师更便捷的了。《礼经》、《乐经》有法度但嫌疏略;《诗经》、《尚书》古朴但不切近现实。
11、金———就砺———→利
12、例: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13、醋变酸了,就会惹来蚊虫。所以言语可能招祸,行为可能受辱,君子为人处世不能不保持谨慎。堆积土石成了高山,风雨就从这里兴起了;汇积水流成为深渊,蛟龙就从这里产生了;积累善行养成高尚的品德,自然会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
14、风雨兴焉: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15、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16、是“骐骥一跃不过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17、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例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者毫无板滞之感。
18、论点要鲜明,位置要明显。
19、关于劝学第四段,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这是本段第一个层次,说明学习要积累。
20、木→(輮)——轮——改变
三、劝学正反对比论证的句子有哪些
1、第三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2、③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3、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一段(学生找出中心句):提出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二段(学生找出中心句),“善借于物”即善于向外界学习,这样就可以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可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第三段(,谈了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学生找出中心词):“积”、“锲而不舍”“用心一也”,强调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4、所以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骏马一跨跃,也不足十步远;劣马拉车走十天,(也能到达,)它的成绩来源于走个不停。(如果)刻几下就停下来了,(那么)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断。
5、①君子(有学问修养的人)曰:学不可以已(停止)。
6、《劝学》,围绕着“学不可以已”,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出结论,说理很清楚,结构也完整,是一篇阐述学习道理的成熟的议论文。同时又因为,文章语言精炼,设喻贴切,读起来却不枯燥乏味,又是一篇优美的古文。
7、一种文体,也许,一篇文章就足够了。
8、积累(4个比喻)具体生动
9、“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运用比喻的修辞不仅彰显文采,还使论证生动活泼,使抽象的道理给人以视觉的具象感,印象深刻。
10、(4)“日”:名作状,“每天”。“参”,同“三”。
11、发散思维,是用来搜集论证材料的。诀窍就三个词,十二个字: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各色人等。
12、以上二个论据,分别从学习的意义〔重要性〕和作用〔必要性〕两个角度,讲清了“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接着,第四小节,自然要解决“怎么学习”的问题,做结论了。
13、(1)骐骥一跃(数词)(2)用心一也(专形容词)
14、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冰,是水凝结而成的,然而却比水更寒冷。
15、至于论文的开头方式,本文“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方式,其实也可以稍作变化,改为“开门见花,独立成段;然后点题,独立成段”的方式。请看:
16、战国时期,奴隶制度进一步崩溃,封建制度逐步形成,历史经历着划时代的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立场和角度出发,对当时的社会变革发表各自的主张,并逐渐形成墨家、儒家、道家和法家等不同的派别,历史上称之为“诸子百家”。
17、本段作者四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巨大好处,犹如给人插上了一双翅膀,引导人们“学不可以已”,学可以使人成为“君子”。
18、古人学习是自身道德修养的需求,现在的人学习则只是为了炫耀于人。君子学习,是为了完善自我;小人学习,是为了卖弄和哗众取宠。所以,没人求教你而去教导别人叫做浮躁;问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是不对的,啰嗦。
19、教师出示问题:荀子在本段中强调了哪些优秀学习品质,除了运用比喻论证外还采用了什么样的说理方法?
20、荀子在《劝学》中用登高望远的比喻,说明学习的效果的两句是:“,。”
四、劝学中的正反论证
1、比喻论证法。比喻论证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2、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3、比喻论证的论点: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举例论证的论点: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正反论证的论点: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对比论证的论点: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补充的这一篇,是潍坊市的一篇优秀的学生议论文习作,大家可以从中看出它与《劝学》的一些相似之处。写到这个程度,对高中毕业生而言,就算相当不错了。大家一定注意参考借鉴。
5、——(①“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②“登高而招”则“见者远”;③“顺风而呼”则“闻者彰”;④“假舆马”可“致千里”;⑤“假舟揖”可“绝江河”。)
6、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7、(1)教师提问:本段有哪些设喻,先一一列举出来。
8、“青”1:名词“青”2:形容词。“于”1:从“于”2;比
9、提出中心论点,并论证学习的意义
10、等达到完全醉心于学习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声,嘴好五味那样,心里贪图拥有天下一样。如果做到了这般地步,那么,在权利私欲面前就不会有邪念,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的,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活着是如此,到死也不变。
11、(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12、对比论证,是议论文中把两种事物一种事物的两种情形或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其间的差异,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的方法。
13、⑭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14、课后记:本文多用对偶,夹用排比,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背起来难度不大;大量运用贴近生活的比喻阐明事理,学生基本能够理解。分析课文时,我注意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本文论述的学习意义、作用、态度、方法,并用以指导学生日后的学习。学生初中基础不够扎实,在一些文言知识的掌握上有一定的难度。
15、(3)“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16、荀子的《劝学》也是如此,文中运用了不少对比论证;
17、{板书}青——胜于———→蓝
18、点拨:可分为三层。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上一篇:141句离开了手机就感觉与世隔绝(关掉手机的文案文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