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佛教高深句子
1、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
2、以智慧明鉴自心,以禅定安乐自心,以精进坚固自心,以忍辱涤荡自心,以持戒清净自心,以布施解脱自心。
3、弦论可以很好的满足统一场论的要求,这样的理论是爱因斯坦生前孜孜以求的。弦论不仅认为空间和物质是“虚幻不实”的,时间也是一样,宇宙中并不存在所谓“客观的时间”,时间只是一种错觉。用佛教的话说,时间是妄想所成,本无自性。
4、問:請問黃念祖老居士一天可以念十四萬聲佛號,他是用什麼方法念的?在哪裡念的?我為何念不了那麼長時間?
5、我们常在酒桌上,甚至街头巷尾听到人们用无比豪放的声调背诵:“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其实后面还有两句,但恐怕多数人都不知道,所以他们接着就是继续吃喝说笑。看到这种现象,心里不禁为之一震,因为这是非常严肃的话,却被用在嬉笑之间。今天,就把后面这两句给补齐了,然后并对这四句话有关的资料做一个简单粗略的介绍,以供各位小伙伴围观。
6、17) 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7、恬淡是养心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歉退是保身第一法。
8、不要带给自己烦恼,也不要带给别人困恼。对自己好,就要用心;对别人好,就要关心。看别人,烦恼起;看自己,智慧生。体谅别人,就会做人;清楚自己,就会做事。人经不起考验,故不要轻易考验于人。走入人心很难,走入己心更难。心未定,故一切不定;若确定,则当下就定。心静则智生,心乱则愚起。
9、*揭开讹传千年的"三净肉"真相
10、北京大学在职博士生圆善:
11、第一次正面接触佛经,当时的唯一感觉就是震惊!原来佛法是这个样子!原来佛法是如此的伟大!我不断在脑海中把所学到的世间法与佛法进行对比,越对比越觉得佛法的不可思议!
12、人生,总有一些得失,一些悲喜,我们无法掌控,无法预判,会蓦然而至。我们能做到的,就是积极应对,调整自己。喜则尽力控制自己,不因喜悦而张扬自己,狂妄不己;悲则竭力克服自己,不因悲痛而丧失自己,痛苦不己。人生的种种,无论得失悲喜,坦然面对,得到,不去否认,失掉,不去回避,冷静处理。
13、发自内心地奉劝一句,不管有没有人聆听:请把时间抽出来一部分投入到对佛法的研习中来吧!对我个人而言,佛法带给我的最大利益便是让我明白了打碎我执、树立空性正见的重要意义。这样,我就能一步一步走向自在、走向自由、走向解脱。总有一天,我会与《高僧传》里的那些先行者共游舞的,我坚信!
14、*达照法师:这是三界六道中最伟大的一件事!
15、不管你有多不开心,我们都有责任先吃好一顿饭,睡好一个觉,打扮好自己。很多烦恼,其实都没什么大不了,只是你在那个情境下,在那种心情里,庸人自扰罢了。
16、問:弟子在走路、做飯等動態的情況下,用持名念佛的方法,身體在靜止不動的時候,用呼吸念佛的方法,這樣是否夾雜了?
17、量子力学有个著名思想试验叫“薛定谔的猫”,细节内容限于篇幅就不讲了。按照普通人的定势思维,箱子里的猫要么是死了,要么是活着,与是否有人观测毫无关系。但按照量子力学的解释,箱子里的猫可以处于“死-活叠加态”——既死了又活着!要等到打开箱子那一刻看猫一眼才决定其生死(请注意,不是发现而是决定)。而且可能一个人看的时候是只活猫,而另一个人看时则是只死猫,而且两个人看的结果都对!
18、所以這些道理,我們能明白了,讀經文我們真的是要細細的讀,信心就生起來了,不會有懷疑。如果經文弄不清楚,覺得「功夫成片」,我這生也都沒指望了,信心都動搖了。信心一動搖,完了,你也往生不了了,為什麼?要信願具足才能往生。所以理要明,明理之後,信就真,願就切,信我等有往生之分,這個要信得過。
19、达照法师:到底念a弥陀佛,还是念o弥陀佛,还是念e弥陀佛?
20、曼石博士现任教于某中医药大学:
二、佛教高深句子两三字
1、痛苦是比较出来的,幸福是珍惜得来的。越是计较,心理越不平衡,越不平衡,烦恼越多,我们因此变得不从容。
2、答:可以,非常好!你不一定去道場,在家裡自己念佛迴向,功德是一樣的,關鍵是有至誠心。你看《地藏經》裡講的婆羅門女,她念佛也是在家裡念,念到一心不亂。光目女在家裡念佛,她也沒到道場裡面,她也是在家裡念,也是念到功夫成片以上,就有能力超度她的母親。所以真正以至誠心念佛,功德就是一樣的。
3、杨新宇:只诵一部经能开悟吗?
4、何为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5、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6、某大学的博士智妙:
7、人可以真实地活着,但不要太认真。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完美主义者最大的悲哀,就是活的不真实。在真实的世界里,有苦有乐,有酸有甜。人活着最大的乐趣,就是从痛苦中把快乐找出来。什么都追求好,是一种积极的思想,却不是最好的活法。你随和,生活才随和。
8、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9、苦乐随缘,得失随缘。
10、就是和我们平常所了解的常识、道理所不一样的理论。
11、問:請問法師,您是怎樣念佛的?
12、有的人会说,你前面提到的“缘起性空”不就是一种哲学思想吗?就算有道理又怎样?能当饭吃吗?能消除我的痛苦吗?事实上,佛教的终极解脱方法论与“缘起性空”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的。
13、四大皆空的“四大”是什么意思?
14、佛教:一个人这一生的福报,究竟是怎么得来的?怎么样才能获得福报!
15、许多人一生汲汲营求,总是希冀金银财宝再多一点,达官厚禄再高一点;可是,有形有限的物质,有吃光用空的时候,高官富贾做得再得意再发达,也有去职退隐的时候,倒不如一句佛法来得受用无穷。受持一句“慈悲”,在言语进退、处事待人上都不忘记“慈悲”的胸怀,你这一生的法缘就越来越多,越来越有福报了。
16、人生,很难称心,生活,很难如意,朋友不比高低,要相互真诚;穿着不比贵贱,要合身得体;房屋不比大小,要舒适温暖;车子不比名气,要一路平安;长相不比美丑,要心态平衡;身体不比胖瘦,要健康无病;财富不比有无,要节俭会理;生活不比奢侈,要知足常乐。
17、*警示:女居士如何和男众师父相处?看自己是否无意中扰了僧人心
18、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里,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在《星云大师演讲集》中,都将获得解答。
19、如果连净土都不想去或去不了,那佛教就只有最后一招:积善行德,在轮回里过点好日子吧。这就是所谓的人天善果,其实谈不上是真正的成就。梦是没有醒来(开悟),但做个好梦总比噩梦强不是?
20、唐朝的裴休宰相,是一个很虔诚的佛教徒,他的儿子年纪轻轻就中了翰林,但是裴休不希望儿子这么早飞黄腾达,于是将他送到寺院里参学修福,并且要他先从水头师做起。这个少年得意的翰林学士天天在寺院里挑水砍柴,弄得又累又辛苦,心里不停地嘀咕,一下子怨父亲把他送到荒山野谷做牛做马,一下子又告诫自己父命难违而强自隐忍。他心不甘情不愿地做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忍耐不住,满怀怨气地唠叨:
三、佛教高深句子一切空
1、一般人猛一听会觉得他说的挺有道理,“佛法是药,药当然不能乱吃,要听医生的”。问题出在哪呢?“佛法是药”是前提,“药不能乱吃”是结论,但还有个没说出来的大前提把它们联系起来。你觉得有道理,是因为你认可那个没说出来的大前提。那是什么呢?“是药三分毒”!
2、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五欲是财、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
3、学佛当以明心见性为本,断恶修善为行。
4、北京大学地质系某博士感叹说:
5、西哲的唯心论所说的,没有脱离五浊恶世的办法,也没有修行的方针。想依西哲的唯心看法,来脱俗入圣,永断烦恼,究竟离苦,是不可能的!由此可见佛法是可贵的!
6、佛教里面有哪些奇理呢?以下略举出六种奇理。
7、問:我的阿姨是個殘疾人,患有類風濕,手腳活動都不方便,可有心念佛,望您指點迷津。我阿姨是殘疾人,漱口有些不方便,所以很久很久才漱一次口,口中就有臭味,這樣子能不能出聲念佛念經?
8、问题:怎么才能每天收到这种文章呢?
9、对于我们来说,这个局面很可悲,我们必须永远在追求,想起《无间道》的歌词“在失望中追求偶尔的满足”。这就是苦,永远不会真正满足,而大自然给你的快乐,只是错觉。
10、用功的人要善于调和身心,务使心平气和,无挂无碍,无我无人,行住坐卧,妙合玄机。
11、王博士曾就读于天津南开大学,后又于四川社会科学院获得了硕士学位。现在他已成为博士生导师,且工作于美国。他说:
12、佛说,人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遇到的、感受到的各种形形色色的假象,就会迷失自我,陷入痛苦。世人常常为表象所迷惑,因而深陷其中。
13、“回向”是佛教修学过程当中,非常重要的一种修行功夫。所谓“回向”是将自己所修的功德,不愿自己独享,而将之‘回’转归‘向’与法界众生同享,以拓开自己的心胸,并且使功德有明确的方向而不致散失。
14、斯里兰卡弗那多博士:
15、2)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
16、根据以上这5点基本对比,就可知道,济公口中的“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世人若学我,如同进魔道。”已经不是在谈论酒肉的问题,他是在给你讲佛法,而且是非常严肃的大佛法。对于一般人来说,心中执念太多,顾虑太多,终究不能理解佛意,总也进不得佛门,更别说佛心了。但济公不同,他已经无所戒律,但也无所执念,他的行为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佛的展现,他在向你展示的是答案。这一点对于希望深入了解钻研佛法的人,非常具有启示意义。但对于我们一般普通人,还是不大容易理解。
17、佛教的理论和修行体系非常广大和复杂,而且不同教派之间观点也有一些差异,佛教内容当然远不止这些,以上只是简单地总结一些佛教独有,且比较核心的观点。而以“两个根本”来检验,个人认为部分观点可以被事实验证,而其他观点则很难被证伪,其理论本身也没有明显的逻辑漏洞,甚至提供了很多观察事物的独特视角。
18、能不起分别心,无心任运,就不生烦恼;心若分别,即成见尘,就有烦恼,就被苦乐境界转了。
19、回来后,第三天,说到西门去看看,东门有这么个生小孩子的,南门有老的,到西门看看!于是乎到了西门,在西门外边一看,看见一个病房,大约是个疗养院,参观疗养院去了。参观疗养院,看见人都在这医院里躺着,哼哼叽叽的,这个说:“哎呀!好痛啊!”那个说:“哎呀!我真是受不了了!”那个说:“啊!怎么办哪?我死了都比这么样好啊!”啊!个个都是哼哼,在那个地方呻吟不已。那么很多病人在医院里头,所以才参观医院,也觉得很扫兴的,就又回来了!
20、类似的道理,佛陀跟第二个僧人对话,说我们的基本感情,也不受我们的控制。当我们痛苦的时候,想要不痛苦也不行。所以感情只是*影响你*的东西,而不是你的一部分。以此类推,佛得出的结论就是五蕴都不是自我。
四、佛教高深句子图片
1、杨新宇:能通的路与诱人的路
2、9) 爱人如爱己,率已以随人。
3、现在东南某大学就读的社会学博士齐思源:
4、点击下面链接阅读更多....不断更新中...
5、释迦牟尼佛说:“噢!这是真太苦了!”于是乎他到南门外边去走一走,大约没有到达那个打球的地方,就不到南门去了。他本来想去看打球,看这个人间那儿有练武术的,或者去参观参观,结果都不去了,就回来了。
6、佛问第一个僧人,你认为你的身体是你的吗?僧人回答说是啊,身体是我的一部分。
7、日前,央视4台《文明之旅》以世界佛教论坛为由头,以“佛教与科学”论题为切入点,首次做了一个长达40多分钟的介绍佛教基础知识的节目,并借嘉宾楼宇烈之口,正面承认了佛教的科学性,正面承认了佛家讲的因果的存在。
8、为什么马云那么有钱?业力因果。
9、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
10、对于个人来说,我们还是要继续堕入轮回,善业居多,可以继续投生人天,恶业居多,便堕入恶趣受苦。无论如何都没有得到根本的解脱,都得随业流转。而这个业力的根源就来自于我们对事物的执着。因为执着而深入潜意识,才形成了所谓的“业力”,如果你的内心能够完全清净,又何来的烦恼和业障呢?
11、我仔细看的第一本佛经是《楞严经》,读第一遍的时候几乎什么也没搞懂。但我不灰心,我又开始进行反复的阅读。也不知是在读到第几遍时,我的心突然有了豁然开朗的感觉,我第一次意识到在《楞严经》中,有对困扰我多年的所有问题的全部答案,有对缘起性空这一佛教基本世界观的究竟描述,有对宇宙人生实相的全面阐释!那一瞬间,我真的是感激涕零。我深深感谢,并将生生世世铭记佛陀为愚痴而可怜的众生慈悲演说《楞严经》的功德。
12、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盘。
13、相信每个学佛的人都有一颗热忱的心来传播佛法,我看到很多在寺院的莲友都很热情的与人交谈,互帮互助。但是佛法的传播不能单凭一腔热情来盲目向他人宣说自己的佛法,学佛不是一蹴而就的,传播佛法也是靠很深的机缘才能达成这个目标的。
14、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15、寺里的住持听到了,也念了两句诗回答:“老僧一炷香,能消万劫粮。”
16、老衲研究了半天,发现这种“业力”的说法从逻辑角度很难抓住小辫子。关键点是两个:
17、我并不是一个佛教徒,我认为“佛学”比“佛教”更能解释一门学问,我们不要以宗教的眼光来看待佛学。佛经中记载的“如是我闻”很多都是佛陀本人跟门徒辩论的故事,佛陀虽然每次都赢但是他允许你提出问题,而不是逼你盲目相信。
18、所做之事并无二样,但是心境却完全不一样了,之前是内心充满了妄念,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而悟道之后,内心完全清净,自在,无有分别,砍柴即是砍柴,挑水即是挑水,做饭即是做饭。因此,只要我们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不再有如此多的妄念杂想,用一颗清净自在之心随缘应对,那就可以渐渐与“道”相应。
19、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20、宇宙内外是一个“理”,人情反复是一个“理”,
五、佛教高深句子解释
1、一般人执着于自身受用,常常只顾自己安好,不管他人祸福,只知道护自身,不知护他人;其实,佛法不离与人结缘,每一个人都与无限多的人缔结关系,每一个人都是人生世相这个无边无涯大网上的一个网点,由一条条网丝串连住无限的人群,一通往无限,无限聚于一。
2、清华大学李明豪博士:
3、人心不古,置因果于罔闻,那知因果理彻,如影随形,如响斯应,若深信之者,人心则不改而善。纵遇顺逆之境,必无忧喜。当知现生所受,或遇兵刀水火劫贼等事,皆由自造。
4、今天给大家推荐几款素食庄园的植物肉,均是豆制品,且豆制品是唯一原材料,健康放心,价格实惠,非常适合大众。
5、10) 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6、“我三年内必成亿万富豪!”的明空一如,就是“自性法身”一样的坚固明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动不摇、不来不去、不一不异、不住不失等,本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自性五分法身香!”
7、2018年3月9日星期五
8、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9、大众阅藏主张直接读佛经,其次是大菩萨的论,再其次是祖师著作,不赞成读太多现代人写的东西。因为现代人满脑子都是世俗知见,你看他一步步推理好像挺严谨,其实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给你插进一个世俗知见,你还看不出来,因为你和他一样,也是满脑子世俗知见。插入的知见不一定都像“是药三分毒”一样严重谤法,但多多少少都有问题。结果就是悄悄把佛法转成了世间法,你还意识不到。所以要多读原典。
10、佛教是现实的,因为它对生活和世界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现实的态度。它并不是错误地把我们领向愚人的天堂,也决不用所有的那些虚构的恐惧和罪恶感来威胁恐吓、折磨摧残我们。它精确而客观地描述我们以及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给我们指出了一条通向彻底自由、和平与安宁的幸福之路。
11、四禅:精神境界在三禅基础上继续上升。思维形式是念清静”,唯念修养功德,感受特征是“舍清静”,舍弃三禅的“妙乐”而达“不苦不乐”的境界。
12、最终,所有我们爱的,和爱我们的,都会以我们不知道的或知道的方式离开。这可能会使我们悲痛,但不能使我们意志消沉。我们不能阻止任何人的离开,唯一能做的是在他们尚未离开之前,好好对待。
13、問:對於病痛纏身的人,如何能夠專心的念佛,或者聽經,而不被病痛折磨而轉移專注力,或者被病痛牽著鼻子走?
14、那么多人喜欢转发的流行佛语,你为什么说不是佛法?
15、这两位实修实证的大菩萨,岂能随便羞辱?
16、答案:只需要点击上方蓝字《佛教经典故事》关注即可
17、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18、有些事看开就好,不必计较太多。心宽,就是对自己最好的礼物。
19、三垢消灭,身意柔软,欢喜踊跃,善心生焉。
20、这些关于瞑想的最早记述,已具备调身、调息、调心等要点,与现在所知佛教的坐禅没有什么差别。甚至关于坐禅的环境及坐具,也与佛传中记载佛陀在尼连禅河旁的坐禅相仿佛,也是清净的环境,折叠起身上穿的袈装,再铺以野草作为坐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