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义丰富的句子
1、第12段两人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2、叶圣陶在写作方面追求明白如话,写出来要让人看得明白,他心里装着的是读者。叶老还常提到“你写成文章,给人家看,人家给你删去一两个字,意思没变,就证明你不行”,说的是行文要力求简洁,不累赘拖沓。这些主张是叶圣陶针对现实中的不良文风提出的。
3、第二部分(2):总写叶圣陶先生的为人。
4、第五部分(第9段):提倡人们思考和学习叶圣陶先生写话的主张。
5、《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扩展资料叶圣陶先生逝世后,作者写这篇文章,一则表达自己敬仰、怀念的心情,二则作为对叶圣陶先生的纪念。
6、战国孔子弟子编写《论语·述而篇》里的原话是: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7、《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文章先总说介绍叶圣陶先生品德过人之处,“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8、恍惚:不真切,不清楚。
9、颠沛流离:生活艰难,四处流浪。
10、第一部分(1):写作缘由。
11、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做主的是我,不是他。
12、伏案:上身靠在桌子上(读书、写字)。
13、“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不耻下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4、课堂小结:“写话”与“简洁”是我们每一个学习和使用语文的人都应该高度重视的问题,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指导意义,我们一定要牢记叶老先生的主张,把它们运用到写作中。
15、从思辨的角度解读人物纪实性散文
16、结尾段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17、张中行(1909~2006),原名张璿,河北香河人,学者、散文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出版有《负暄琐话》《负暄续话》《负暄三话》《禅外说禅》《说梦草》等。与季羡林、金克木合称“燕园三老”。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8、一辈子坚持自学的人就是一辈子自强不息的人
19、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
20、(2)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 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能够看出他在生活方面随和的品性,易于相处;但是在工作方面坚决用普通话,对比突出了先生的这种工作认真严谨的态度。
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写了什么事体现了什么样的品质
1、(关键词)思辨课后思考题文体特征语言表达观点态度
2、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表现出了梨花姑娘的无限美丽。情深才会成梦,看到梨花姑娘的梦境描写,表现了“我”对她的衷心赞美。
3、(1)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我的看法:高度评价了叶老先生总是将立德放在第一位。)
4、简陋:简单粗陋不完备。
5、第五部分(11):谈学习和效仿先生品德的思考。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顺势朦胧”指并不推究用语,只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是一种不认真的写作态度。这里作者表达含蓄但褒贬分明,值得品味。
6、文中有哪些句子简洁明了地体现了叶圣陶先生的这些品质?找出来读一读品一品,谈谈你的看法。
7、第一问:①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一弯新月升起了,我们借助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树林里走着。山间的夜风吹得人脸上凉凉的,梨花的白色花瓣轻轻飘落在我们身上。——实写梨花,以自然环境美烘托不平常的小屋,把读者带进优美的意境之中。②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虚写梨花,以自然美衬托人物美,使自然界的梨花与人物梨花相映生辉。③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以花写人,以花映人,写出了花的美,更突出了人的精神的美。表达了对助人为乐的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情。
8、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原文中的4句论语句子是:1)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2)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4)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9、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晚年,记得有两次是已经不能起床,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他总是举手打拱,还是不断地说谢谢。
10、本篇中的解放军和梨花姑娘并未直接出场,而是通过其他人物的语言写出他们的行动。这运用了什么写人方法?小说运用这种写人方法收到了什么样的效果?
11、驿路:这里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
12、目标导学一:探究以小见大、叙议结合的写法
13、这篇文章是如何表现叶圣陶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的?请举例阐述。
14、本题运用引用作用分析法。引用诗句,寓意双关,点明文章的主题,赞扬了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
15、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16、这句叙述话语,用简洁的语言不厌其烦地列举叶圣陶先生送客人、告别时的动作。看似是普通的叙述,但仔细品品,在详尽的描写中,却蕴含着作者对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景仰之情。
17、修葺:修理房屋。葺,用茅草覆盖房顶。
18、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内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节真切丰厚起来。行文沉稳容平和,质朴蕴藉,平静的叙述中充满感情,评说随叙述自然生发,援引议论精要庄重,之间承合自如,这是大家的境界
19、(1)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
20、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这些具体而细微的小事,表现了人物的高尚的品德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义丰富的句子有哪些
1、本文记述了叶圣陶先生哪些品德?分别用了哪些事例?
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采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文中是怎样体现的是叶圣陶先生以小见大,凸显出人物的精神风貌。
3、第2段中作者引用《论语》上的话有什么作用?
4、作者记叙叶圣陶先生要求出版社统一“做”和“作”用法的事例,目的是什么?
5、学习略读,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句段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
6、本文讲述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方面,选择生活小事,修润文章,恭送客人,真诚复信等三件生活小事,表现了叶圣陶先生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从而表现了叶老待人厚的美好品德。
7、诲huì人不倦juàn: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8、在你的文章中找一找你感觉是累赘的句子,修改后对比一下并和大家分享。
9、作者表现了叶老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品格。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站得住,同时也要是别人站得住;自己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使别人行得通。
10、娘,宛如洁白的梨花,心灵纯真美好。引用陆游“驿路梨花处处开”的诗句结尾,既照应题目,更表明“处处”都有这样美如梨花、助人为乐的小姑娘,学习雷锋之花开遍了神州大地,大大开拓了作品的境界,深化了作品的主题。
11、本文所叙事情虽小,但是小事情见大品格;所忆的内容多且杂,既写作者亲身感受的事,也有他人的转述和评价,因主旨统摄,并不觉得散乱,人物形象因这些片段和细节真切丰厚起来。
12、这段话通过白描手法写先生送客的场景,让读者看到一个谦恭有礼的先生。也体现先生待人宽厚的品行。
13、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4、文章中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以下几件事:文字往来谦和待人日常交往守礼敬人写作言文如一文风倡导简洁重语文求完美《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中心主旨是通过作者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是张中行写的一篇文章,出自他的作品《谈文论语集》。
15、第一部分(1—9):写“我”和老余在焦急地赶路之时发现了小茅屋。
16、是以姑娘和梨花并提、引用诗句来结束全篇的。“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洁白的梨花”并提,互相辉映,以梨花衬托小姑娘,赞美学习雷锋、照管小屋、帮助路人的小姑
17、又如:对于“做”和“作”分工不明的情况,叶老引导明确其区别,并监督执行。由此可见叶老对待学问严谨的程度。
18、统编本教材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题目,是文本解读的一把钥匙。这些题目有的是对“教学内容”的提示,有的暗含了课堂教学的思路,也有一些是“引子”。题目的设问与参考答案、题目的导向等,都隐含着解读文本的线索。笔者在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课后题目进行检视性阅读的同时,也发现了思辨性解读文本的思路与策略。
19、旧年即将离去,叶圣陶先生逝世。
20、作用: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人公——叶圣陶先生,点明了内容——有关叶先生的几件小事。
四、《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句子赏析
1、动作描写,通过送客来表现叶先生待人宽厚。
2、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3、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闪出”写出了哈尼小姑娘们动作的轻快、活跃,与她们的年龄特征相吻合,体现了她们活泼、快乐的特点。
4、郭跃辉,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原中山纪念中学语文教师,现为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教研员。第三届中山市市级骨干教师,中山市语文中心教研组成员,中山市高中语文教师发展工作室成员。主持中山市重点课题1项,参与省市级课题3项。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语文教学通讯》《教学月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杂志发表文章80余篇。
5、不一样,赞美“梨花”这位姑娘,又会使人与自然界的梨花联系起来,增强了美感。
6、第一部分(第1段):谈写作本文的缘由。
7、小说怎样结束全篇?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
8、“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这句话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9、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客人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样一些琐碎之事,可见其待人之宽厚。
10、两个“悲伤”的含义有什么不同?
11、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结构严谨,简洁有力,深显功力。
12、关注文本的“文体特征”
13、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14、《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中心主旨是通过作者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15、累léi赘zhuì:指拖累、麻烦。
16、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有过人之处。
17、这是作者引用《论语》里的话。
18、目标导学三:学习“写话”风格
19、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南腔北调有何表达效果——这个逗南腔北调地说的是叶圣陶先生不熟悉普通话,但仍然努力地用自己腔调的普通话与他人交流。这个表达了叶圣陶先生严于律己的做法。原句: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南腔北调:原指戏曲的南北腔调。现形容说话口音不纯,搀杂着方言。
20、文章所写的都是关于叶圣陶先生的一些琐事,请举例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五、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段意概括
1、不过,在投身实践的过程中,同样还会有快乐相伴。这种快乐是发自内心的快乐,它不会出现大喜大悲的起起伏伏,永远都保持着那份平和与安宁,这不仅是对人生的享受,也是对大道的感悟。
2、《叶圣陶二三事》的“思考探究题二”是这样设计:
3、叶圣陶热切地主张规范现代汉语,包含规范的语法、修辞、词汇、标点、简化字和除去异体汉字。最重要的是,叶圣陶在出版领域提倡使用白话文。他的杂志和报纸大多使用白话文,这极大地方便了读者的阅读。所有的这些贡献促进了中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4、目标导学二:把握主要内容
5、(2)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我的看法:这是对叶老先生品德的过人之处总的评价。把叶圣陶先生品德方面的特点看作世人的表率,名副其实。因为文中说:“《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通过前辈的话也可以证明这一点。)
6、作者得知叶圣陶逝世时恰在除夕夜,辞旧迎新的鞭炮声倒传来不幸的消息。乐景反衬哀情,倍增其哀,故说是“双层的悲哀”。另外,也可以认为“双层的悲哀”表示两方面的悲哀,一是老年人(作者当时年近八十)对岁月逝去的伤感,二是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哀伤。(1)
7、(3)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
8、(摘要)初中语文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对课后的“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题目进行改革,体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要求,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目标。以课后思考题为抓手,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进行思辨性解读,可以引领学生拓展知识视野,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提升。
9、小茅屋的主人为过路人准备了哪些必需品?从中可以看出主人具有怎样的品质?
10、第二部分(第2段):总写叶圣陶先生在品德方面有过人之处。
11、语句示例:凡是拿笔的人,尤其或有意或无意而写得不像话的人,都要常常想想叶圣陶先生的写话的主张,以及提出这种主张的深重的苦心。
12、“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13、本题运用关键词语表达效果法。“罩”在这里是“笼罩”的意思,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叶圣陶先生去世的悲哀之深。
14、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叶圣陶先生逝世的时间以及“我”悲痛的心情。
15、张中行,原名张璇,河北省人,著名学者、哲学家、散文家。主要从事语文、古典文学及思想史的研究。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季羡林先生称赞他为“高人、逸人、至人、超人”。
16、目标导学一:了解相关资料
17、学习本文通过若干件小事,写出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18、明确:“双层的悲哀”突出强调了作者的悲痛之深,尤其在这除夕之夜,先生却走了,留给作者无尽的怀念与无边的哀思。
19、②“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厚而深受感动。”作为段首中心句,本句概括了叶圣陶先生待人厚的品德影响之广,引出了叶圣陶先生给吕叔湘的文章描标点及和“我”商量修改文章事宜的事例。
20、解析:运用侧面描写。通过转述吕叔湘先生看见叶圣陶先生为他的文章描标点的事例及 感受,从侧面烘托出叶圣陶先生待人宽厚的品行。
六、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义丰富的句子
1、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
2、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待人厚修改文章
3、只有做学生的学生,才能做学生的先生。
4、这篇课文是张中行回忆叶圣陶的文章,作者通过回忆与叶圣陶先生交往中的几件小事,表现了叶圣陶谨严自律、待人宽厚的节操和风范,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追思景仰之情。
5、叶圣陶先生对“文风”方面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6、明确:一方面,行文平易,如用了一些明白如话的句子,如平常的口语,通俗易懂;另一方面,内涵深厚,如引用了一些古代名句,增强了文章的厚度。举例略。
7、张中行先生写的《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通过也叶圣陶先生的生平事迹的叙述,塑造了一个躬行君子、堪为师表的长者形象。歌颂了叶圣陶先生的过人的品行:待人厚和律己严。表达了作者对叶圣陶先生的追思敬仰之情,启发我们以叶先生为榜样,反思自己,正确看待别人的批评,做好自己的分内事情,加强道德修养。
8、请说说“凡是……无不……”的作用。
9、明确:①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
10、略读,是一种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它要求读者可以有选择地进行阅读,可跳过某些细节,以求抓住文章的大概,从而加快阅读速度。据统计,训练有素的略读者的阅读速度可以达到每分钟3000到4000个词。
11、“不动声响,无声无闻”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潜心钻研学问,默默无闻,不问世事,与世无争。“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赞扬了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先生治学的实干精神和谦虚美德。“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赞扬了作为革命家闻一多先生言行高度统一的美德。
12、文章围绕“谁是小茅屋的主人”,设置了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当“我”和老余见到瑶族老人时,误认为他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一次误会;后来见到一群哈尼小姑娘时,误认为她们是小茅屋的主人,这是第二次误会。三个悬念:“我”和老余一看见小茅屋出现在梨树林边时,心想: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这是第一个悬念。“我”和老余碰见前来送粮的瑶族老人,老人也不是小茅屋的主人,使“我们”对“到底谁是房子的主人”产生疑问,这是第二个悬念。当哈尼小姑娘告诉“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建造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想:解放军为什么要建造这房子呢?这是第三个悬念。两次误会和三个悬念的设置,使文章收到了回环往复、波澜起伏、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13、③上面说的是总的用语方面。零碎的,写作的各个方面,小至一个标点,以至抄稿的格式,他都同样认真,不做到完全妥帖决不放松。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