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端午的鸭蛋批注
1、生(异口同声):“骄傲味”
2、汪曾祺,资深文化界名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著有小说集《邂逅集》,小说《受戒》《大淖记事》,散文集《蒲桥集》,大部分作品,收录在《汪曾祺全集》中。
3、(说明:教师出示示例,教给学生赏析的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明确学习目标。学生通过朗读,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文本的学习。)
4、另外,散文中的诸多重复现象也引来了各方质疑:
5、罗兰·罗曼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汪曾祺就是这样的英雄。他说:“我当了一回右派,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就更加平淡了。”汪老一生遭遇过哪些磨难?为何会有如此达观的人生态度?
6、DragonBoatFestival
7、师:汪曾祺自己谈到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一枚小小的鸭蛋,汪老怎么把它的味写出的呢?鬼才贾平凹评价汪曾祺说“汪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8、同学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9、李教授的教学给了我们广大语文老师以思考:怎样利用文本,引导学生尽可能地掌握语文知识,去习得学语文的方法,去提升学生语文学习中各方面的能力。以达到温儒敏教授所提倡的,培养学生各方面素养的目的。
10、师:“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哪?
11、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的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
12、李海香,华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中学一级教师,“余映潮老师工作室”成员,“向浩首席教师工作室”成员,龙华区初中语文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深圳市初中语文教师技能大赛一等奖,七省九地教研共同体初中语文论文评比特等奖,主持、参与省级、市级,区级课题多项,多篇文章发表于全国核心期刊。
13、於可训《近十年“文化散文”创作评述》:如汪曾祺的写老北京、贾平凹的写商周等。这些散文虽然也具有“文化散文”的一些基本特征,但因为格局较小,或与统一作家创作的笔记小说相类,因而又缺乏“文化散文”作为一种“大散文”所应有的艺术气魄和文体特征。
14、第1段,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作者在文中大谈家乡端午的种种风俗,这正是他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的体现。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整体上的严谨与和谐。从文章思路来看,谈“端午风俗”也属必要。文题为“端午的鸭蛋”,因此,首先必须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均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再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
15、《端午的鸭蛋》是由汪曾祺所写的散文,通过对端午风俗的描写和对家乡高邮鸭蛋的介绍,表达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16、文章记叙了作者家乡端午节的一些风俗,着重介绍了家乡咸鸭蛋的特色,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念,表达出了对儿时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7、李华平教授借班上课,没有自己的学生往往上得很成功。从阅读他的教学实录和亲耳聆听他的课堂教学,我发现他总是以亲切的语气带学生慢慢走入文本。如他在上《端午的鸭蛋》“同学们在进入这个教室之前,我们预习都做了什么?哪位同学告诉我?”他由浅显的问题入手。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缓解了学生的紧张感。如:“吃鸭蛋,你吃鸭蛋了吗?”升一下子放松了很多,然后顺着学生的回答,他总结出上课前,学生针对要上的文章要做必要的预习。他并且强调预习习惯的益处。
18、端午节吃咸鸭蛋的缘由:
19、学生大声自由的朗读课文。
20、4分钟之后教师请学生同桌之间先互相交流批注,2分钟之后全班交流。
二、端午的鸭蛋汪曾祺批注
1、1981年,汪曾祺应高邮县人民政府邀请,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访问。时值端午节,各种端午风俗引起了作者的回忆。于是汪曾祺写下了这篇回忆性散文《端午的鸭蛋》。
2、生4读: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齐答:扬)
3、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
4、本次课程融合“经典文学”与“传统文化”,聚焦学生核心素养,旨在提升学生阅读力、品鉴力、欣赏力。传统节日的课程化设计,让学生在多元化、序列性的实践中收获成长,从而实现“语文立人”、“文化育人”的根本宗旨。
5、读完本书之后,你或许会对自以为庸常的人生有了新的认识,或许对人生的困境有了不同的视角,又或许开始思考文章创作中可以挖掘的技巧……从自己最有感触的角度出发,写一篇完整的读后感。
6、(师做起伏的手势,生读)。
7、(屏显:慢点走,请欣赏你自己啊!)
8、师:蠢、秀气两个词在汪老的笔下有了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拟人手法,幽默味。
9、相信美好,就会遇见美好。
10、与此同时,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有些评论家批评其散文格局不够大气:
11、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
12、在哼唱儿歌的过程中,小种子们寻觅到了描写端午节的传统项目:插艾叶、挂香囊、绑五彩线、吃粽子、赛龙舟等等。这些五彩缤纷的活动深深地吸引着小种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小种子们尝试去自主体验与亲身实践。
13、目前,第一至七区、第九区已满员。第八区民族区群号:308134406(非民族区教师勿加),第十区群号:6148372欢迎各位老师加入QQ群。
14、师:谢谢汪老给我们带来了生活的情趣。
15、奚巍鸣《汪曾祺的“重复”》:一位惜墨如金、文字精练的老作家,在题材、内容、情节、细节,直至文字上一再重复自己,这实在令人遗憾而惋惜。退一步说,如果他在结集出版时,把重复的篇目、内容、文字,加以删改,也可以弥补一下,可惜他对此忽视了。
16、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17、扫一扫,您就进了正道!转一转,您的群商就得到了提高!
18、(屏显:“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
19、(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20、师:接下来我们就咂摸“文狐”的“淡而有味的语言”
三、端午的鸭蛋段落大意
1、(曾经沧海难为水)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2、生1:文雅味,厚重味。
3、生10:挑形状好看的。
4、如果你感动于汪曾祺的文字,那么就去全面地读一读他的散文集吧,还有很多的精彩未能在本书中领略,还可读一读他的小说,他的小说也充满了诗意气质;如果你对汪曾祺的生平经历感兴趣,可以去翻一翻《汪曾祺文学年谱》;如果你对汪曾祺这个如此热爱生活的人感兴趣,你还可以读一读三个儿女所著的《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从中更具体地了解这个爱家、爱小孩、爱写作、爱画画、爱做饭但又有点小缺点的本真可爱的汪曾祺;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汪曾祺的文风渊源,那么,去读一读他的老师沈从文吧!
5、"Learntodo,"
6、汪老的抒情是平铺直叙的,却是至情走心的。他的文字里,有一捧温暖的人间烟火,满溢着对逝去时光的深切怀念,和对故园乡土的难舍情结。当你沉潜其中,总是会猝不及防地被他煽一把情。整本书中哪一篇最让你感动?哪个细节最让你印象深刻?你有没有从中找寻出让文字打动人的秘方?
7、生13:我喜欢“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曰:“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品出了情怀味,是作者对家乡的热爱的情怀。
8、一个普普通通的鸭蛋,在作者笔下居然写得如此别具一格,这是一般人通常不会注意的,但仔细一想,却又大合情理。可不是吗?鸭蛋居然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而鸭蛋的形状也确实有蠢笨与秀气之别。句中的"蠢"与"秀气"在平淡中而有了味道。生活中的情趣真是无处不在的。
9、就这样,在老师一步步引导下,不动声色地由词语的释义引导到文本内容上来了。不仅让学生掌握了词语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在掌握了词语意思之后,进入文本中,深入理解本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具体内涵。这样就又教会学生一个学习语文的方法:在掌握词语的基础上,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灵活理解词语的含义。
10、"Learntogether,"
11、“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12、生2:有一种理解——表示略作思考,恍然大悟,很是佩服,拖长加起伏。
13、——走进汪曾祺的《人间有味》
14、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15、接着他带领学生进入了预习检查环节,从他常用的教学入口进入文本的解读。先检查学生对课文中重要词语意思的掌握情况。然后有词语意思进入文本内容的解读。如:让大家说说“肃然起敬”这个词语的解释。学生陷入沉默,老师进行引导:谁要说说这个词的意思?没有人回答。
16、师:“曾经沧海难为水”的下一句呢?
17、自汪曾祺第一本散文集《蒲桥集》出版以来,他的散文便成功进入了读者的视界。1997年汪曾祺谢世之后,学界对他的研究更为深入,每年都有几部作品出版,销量出乎意料的好。他是个去世后出版作品量远超生前的作家,读者群体涵盖老中青三代。汪曾祺散文不外乎记人事和风物小品两类。他在《蒲桥集》的封面上自述:“记人事、写风景、谈文化、述掌故,兼及草木虫鱼、瓜果食物,皆有情致。娓娓而谈,态度亲切,不矜持作态。文求雅洁,少雕饰,如行云流水。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他自撰的广告语鲜活地道出其散文的个性风范。
18、“江浙一带人见面问起我的籍贯,答云高邮,多肃然起敬,曰:“你们那里出咸鸭蛋。”——《我的家乡》)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