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迁个性网

144句送东阳马生序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之路艰难的句子文案)

陈蕊蕊
导读 一、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之路艰难 1、师:一下子说了这么多,看来你平时一定很喜欢搜集名人的故事是个爱学习的学生老师要给你点个赞。 2、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一、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之路艰难

1、师:一下子说了这么多,看来你平时一定很喜欢搜集名人的故事是个爱学习的学生老师要给你点个赞。

2、从几方面概括作者求学时的客观条件:

3、启示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在这篇赠言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文中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这种认识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4、师:你真是一个认真仔细、善于学习的同学,老师给你点个赞。

5、读博之后,黄国平师从宗成庆。说到黄国平的博士导师宗成庆,那也是响当当的大人物。

6、师:是的这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坚忍不拔,求知若渴的求学精神。你们组表现也很棒。

7、蒲松龄草亭路问。清代文学家蒲松龄在路边搭建茅草凉亭,记录过路行人所讲的故事,经过几十年如一日地辛勤搜集,加上自己废寝忘食的创作,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划时代的辉煌巨著《聊斋志异》。

8、《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趋百里外”求学的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9、①常借书于人,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以此得以遍观群书。

10、一读课文,字音读准,文章读顺

11、晚年告老退职,后因其长孙宋慎获罪被放,死于夔州(今四川奉节),著有《宋学士集》七十五卷。

12、《送东阳马生序》中,表现宋濂求学之路艰难困苦的句子:“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13、文中是如何描写求学之路的奔劳的?(“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14、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15、如果我不继续上学,会干什么呢?老家的主流当然是出去学一门手艺,比如家装,然后打工挣钱,造房子,娶老婆,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好的概率不到1%。如果初三成为孤儿时辍学,参照同境遇的同龄人,孩子应该会上小学了吧。

16、“我们这里是山区,冬天还是比较冷的,经常下雪,最冷的时候,气温低到零下四五摄氏度。”邱文斌回忆,“家里一面墙垮了,冬天肯定很冷。”

17、(1)同“猝”。仓促,急速(行西逾陇卒)(2)突然(则亡以应卒)(3)死(4)完毕(5)终于慕:(1)仰慕(益慕圣贤之道)(2)羡慕(略无慕艳意)12益:(1)更加,越发(益慕圣贤之道)(2)增加(增益其所不能)(3)好处,益处

18、我们最受感动的是宋濂“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了。人一生中最难忘的是艰难困苦的折磨。宋濂以其名臣重弼的身份回顾少时求学艰辛,其心中必定感慨万千。我们佩服宋濂的心态。人,生活中常遇到不平衡,尤其是同学、同事之间。别人吃得好,穿得好,花钱如流水;而自己节衣缩食,囊中羞涩,这种强烈反差对一个人的心理考验是十分严峻的。谁能在这种考验中经受得住,谁就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有的人,把持不住自己,走向另一条路了。

19、宋濂嗜学却无书,靠借书,抄书,最终得以博览群书,从中可以看出他付出辛勤劳动。有疑惑却无师,百里外求师,求教,可见请教不易。先达严厉粗暴,忍耐、恭顺,察言观色,多少辛酸在其中。艰难的求学之路,让我们看到了宋濂认真刻苦、坚毅顽强、好学不倦的学习态度。

20、阎若璩口吃成大器。著名的考据学家阎若璩小时候是个口吃的孩子,常受到大家的嘲笑和欺负,在母亲和老师的鼓励下,阎若璩凭着勤能补拙的精神,刻苦读书,付出别人几倍的努力,赶上了正常的同学,此后,阎若璩仍旧凭着这股好学肯吃苦的精神,成为了著名的学者。

二、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之路艰难的句子

1、文章最后一段照应了题目。

2、送东阳马生序谢了求学艰难,衣食住行艰难的的句子衣: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食: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住:寓逆旅。行: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以自己的求学之路困难而劝诫马生在优越的条件下更应好好学习,表达了作者对东阳马生殷切的期望与无限关怀之情.

3、师:接下来老师给你们五分钟的时间,请大家通读课文,然后配合文章注释解决字词问题,并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宋濂求学路上经历了哪些苦?

5、320元的学费最终是班主任邱文斌垫付了。“那个时候,好多家庭都交不起学费,但是你没法说不让他们读书,只能我们先垫着,他们慢慢还。”2000年秋季学期,邱文斌垫付了三四个学生的学费,“有的开学一两周就交齐了,有的要三四周。黄国平是在第一学期快结束时,才把学费交上来。”

6、问题导入:作者讲了自己的读书经历来劝马生学习了,为什么还要写第三段?

7、师:哦,你说你知道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也买不起书.怎么办?只好借书来读...

8、师:你最先举起了手,你来说说吧。

9、③“预君子之列”把有官位的人看成君子,流露出“学而优则仕”封建社会文人的传统思想。

10、师:就是这句“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11、因从宋濂身上学习他的勤奋刻苦,求教谦虚、诚恳,尊敬老师的品质。

12、自助是前提,人助是纽带,天助是机遇。——天福集团总裁李瑞河。

13、以上就是我读研的原因。

14、对比,在与同舍生的锦衣玉食、珠光宝气中,突出宋濂的苦寒、贫穷。

15、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重庆奉节县)。

16、疫情当前,我们“听课不停学”,彪角镇中学九年级的师生通过“空中课堂”,架起了学习沟通的桥梁,同学们学习热情高,请欣赏一下他们的学习成果吧!

17、马君则作为同乡后辈拜见前辈宋濂,从所写见面礼的长信,可看出为文精熟。马生与宋濂是同乡关系,马生懂礼数,又有才华。

18、(喜欢读书,刻苦勤奋,意志顽强,坚守信约。)

19、师:请同学们想一想:文章中对冬天天气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0、师:是呀作者可能经历了遥远的路途,难走的山路,负重的行李,严寒的天气这样的困难并且身上还穿着单薄的衣物。

三、送东阳马生序求学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

1、春节那一天,回到家过年。窗外的爆竹声声,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倒像炸响在我心上的霹雳,我感到了无限的痛楚。我的心中想到的是学习,眼前的这番欢乐热闹与我没有任何关系。

2、译: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

3、唐伯虎潜心学画。唐伯虎是明朝著名的画家和文学家,小的时候在画画方面显示了超人的才华。唐伯虎拜师,拜在大画家沈周门下,学习自然更加刻苦勤奋,掌握绘画技艺很快,深受沈周的称赞。不料,由于沈周的称赞,这次使一向谦虚的唐伯虎也渐渐地产生了自满的情绪,沈周看在眼中,记在心里,一次吃饭,沈周让唐伯虎去开窗户,唐伯虎发现自己手下的窗户竟是老师沈周的一幅画,唐伯虎非常惭愧,从此潜心学画。

4、********************************************

5、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译:马生将要回去探望他的父母,我把过去求学的艰苦告诉了他。说我勉励乡人学习,是我的本意啊!

6、2012年10月,正读研一的黄国平曾在科学网博客上撰文《我为什么读研》,记述了自己的心路历程,以回答“这个时代读研究生还有什么价值”。

7、对于计算机领域,他表示,“进入大学后,计算机终于成了我一生的事业与希望”。

8、答 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途中负重行路的艰难:“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9、简介:瑜伽课堂,文言文,生活小妙招。欢迎订阅哟~

10、宋濂为什么会有这种担心,从文中找出根据来。

11、课文哪一句描写了作者遇到的困难呢?(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以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12、译:其中有学业不精、品德没修养好的人,如果不是天资低劣,就是学习不若我专心罢了,难道是他人的过错吗?

13、师:师是的课文主要了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

14、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15、作者在求学的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是:家贫,但自己却“嗜学”学习上“无书”和“无师”。学艰难,穷冬时节,穿行深山雪谷,“足肤皲裂而不知”,“四肢僵劲不能动”,一日粗茶淡饭只有两顿。 克服的方法:

16、译:我到京师朝见皇帝,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来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见面礼,言辞很顺畅通达。

17、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求学精神?(坚忍不拔,求知若渴)

18、徐霞客志在天下。有一天,江边发生了一件怪事,很多人在打捞落水的石狮,却怎么也找不着。这时,一个叫徐霞客的小孩说,只要溯江而上,就能找到石狮。果然石狮找到了,大家都赞誉这个聪颖的小孩。原来他就是长大后成为伟大地理学家、旅行家的徐霞客。

19、师:你能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怎样的求学精神吗?

20、“人情冷暖,生离死别,固然让人痛苦与无奈,而贫穷则可能让人失去希望。”

四、送东阳马生序中写求学之路艰苦的是

1、师:穿红衣服的女孩请你。

2、小组合作讨论:在作者求学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结合课文,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3、(2)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

4、乡下的教学条件和各个农村家庭的生活水平决定了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只能是走走停停、磕磕绊绊,能够一口气读完小学的占多数,能够接着读初中的占少数,能够读完高中的简直就是凤毛麟角。我算幸运的,虽然学习基础较差,但是几经周折总算上了勉强考上了高中。

5、师:当面对这样的老师“我”是怎样求教的?

6、董仲舒三年不窥园。董仲舒专心攻读,孜孜不倦。他的书房后虽然有一个花园,但他专心致志读书学习,三年时间没有进园观赏一眼,董仲舒如此专心致志地钻研学问,使他成为西汉著名的思想家。

7、写这赠序目的是勉励马生,但宋濂又怕人误解他什么?

8、顾炎武读破万卷书。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童年非常不幸,天花病差点夺走了他的生命。虽然他体弱多病,但是在母亲的教导和鼓励下,顾炎武勤奋苦读,以过人的毅力手抄《资治通鉴》,终于成为一代大学者。

9、东阳:地名,在今浙江东阳。

10、我在想,当年的我,以及和我同龄的那一代人求学是艰难的。我们的求学经历如同宋濂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没有什么两样。

11、师:你能想象作者奔劳路途上是怎样的画面吗?可以具体说说吗?

12、第三段,把今日太学生衣食住学四方面条件,逐条与我当年的情况对比,说明太学生今天处处得到照顾,待遇优厚,归结到如果他们学而不成,原因在于心不专。

13、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回忆自己年幼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亲手誊写,按时归还。

14、在黄国平的论文中,他提出了一种融合统计机器翻译技术的中文输入方法。该方法能够充分融合统计翻译中的翻译规则、翻译假设列表和翻译结果候选列表等相关信息,只需较少的按键次数就可以生成准确的译文结果。

15、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

16、读第三段,从几方面介绍太学生的学习条件?

17、《送东阳马生序》中“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一句,通过描写人物与周围的环境写出了作者求学之路的艰难困苦。

18、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烛,尝于马厩中,借火照书诵焉,其苦如此。”

19、再说到黄国平的研究领域。

20、师:接下来老师再给同学们十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分组讨论在作者求学的过程中,他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结合课文,说说最令你感动的地方。

五、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1、《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求学之路艰难困苦的句子是: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句子意思: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把鞋后帮踩在脚后跟下,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

2、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描写了同舍诸生光鲜夺目,“烨然若神人”,又用“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描写了自己的服饰和心理,表达一心向学淡泊安然的精神。

3、从马生的自述中,可知马生勤学善学。

4、自读课文,知道每一段大概写了什么内容?

5、匡衡凿壁偷光。西汉时期,有一个特别有学问的人,叫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家境贫寒,为了读书,他凿通了邻居文不识家的墙,借着偷来一缕烛光读书,终于感动了邻居文不识,在大家的帮助下,小匡衡学有所成。在汉元帝的时候,由大司马、车骑将军史高推荐,匡衡被封郎中,迁博士。

6、为从师,深冬冒雪负箧远行,不以足肤皲裂,四肢僵劲为苦,历尽艰辛方得从师。除了求学路上,自然环境恶劣,还有什么苦?

7、“我觉得那个时候,对他立志走计算机这条道路,是有一些影响的。”邱文斌认为。

8、他做了什么去克服呢?(无书借书抄书,走送书以求再借)

9、采用对比的方式,阐明道理

10、进入大学后,“胃溃疡和胃出血也终与我作别。”这是黄国平在论文“致谢”部分的回忆。

11、小时候,我随姥姥在乡下生活。那时,乡下的生活是十分艰苦的,温饱问题还没有解决,上学应该是件很奢侈的事情。尽管条件艰苦,国家还是号召艰苦奋斗,勤俭办学,让孩子们都有书读,都有学上。在办学条件极差的情况下,人们因陋就简,土法上马,硬是办起了很多所学校。甚至为了方便交通,附近的几个生产小队更是齐心合力合办一所学校。教室是生产队的磨坊改成的。桌椅、黑板是队长带领社员叔叔、伯伯上山砍回来的杨木、松木,用最笨的手锯一块一块破成的木板子做成的。

12、齐读二段,明确其间联系。

13、“走”“稍”是什么意思?这两个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走,是跑的意思,跑着去还书,说明作者很守信。“稍”字强调了作者坚守信约,讲究诚信。绝不耽误还书的日期,即使困难再大也是这样。表现了作者勤奋守信的品质。)

14、师:作者读完借来的书之后又是如何还书的呢?

15、成功的原因:刻苦学习、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16、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中,“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两句描写了作者大雪中远行求学被冻僵后侍女的做法。

17、译:自己述说少年时用心学习很勤劳,这可以说善于学习的了。

18、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19、宋濂是个好学不倦,学习刻苦顽强,最终学有所成的人。虽然文学、史学上有很大成就,但他很谦虚。作为同乡长辈,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劝勉同乡晚辈专心读书,可谓用心良苦。

20、他写道:“我上学的投资是值得的。对于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而言,再加上‘孤儿’的字眼,我没有怨与悔。我坦然地做着该做的事情,知道自己身上的负担,更清楚自己的境遇。”

六、送东阳马生序写求学之路艰难

1、如果去找工作会是什么结果呢?最高的是成都一家公司愿意开5000/月的起薪,杭州的9000/月。怎么知道的?招聘会打酱油呗,面试了7场。结婚、买房、小孩,我没有啃老的资格和条件。从我自身条件而言,这个工资我早满足了,而且我也相信自己会越来越好,但着实舍不得一直以来坚持的方向。

2、第四段,本段点出马生与自己的关系,以及写本文的目的和用心。

3、4月19日,黄国平对外发声回应:“我是黄国平,因博士学位论文致谢意外受到大家的关注。目前科研工作繁忙、精力有限,网上的留言与讨论,朋友的问候与关心,很多无法回复。在此向各位致以诚挚的歉意和谢意!”并且表示此前流传的致谢是经节选后的,并附上了隐去个人信息的完整版“致谢”。

4、(3)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5、宋濂和马生交谈过后,从马生的态度可以看出其为人处事态度谦和。

6、主要在于主观努力,不在天资的高下和条件的优劣,以勉励青年人珍惜良好的读书环境,专心治学。全文结构严谨,详略有致,用对比说理,在叙事中穿插细节描绘,读来生动感人。扩展资料:作品赏析:

7、姥姥顶着雨站在河边小桥上,远远地呼唤着我的小名,听到姥姥的呼唤,我的鼻子一酸,眼泪合着雨水、身上的血水一起流到脚下的泥水里……直到今天,我还依稀记得小时候,迎着狂风暴雨,穿越松树林中的坟茔地,抱着书包奔跑在乡间的黄泥岗上的情景。

8、在这篇赠序里,作者叙述个人早年虚心求教和勤苦学习的经历,生动而具体地描述了自己借书求师之难,饥寒奔走之苦,并与太学生优越的条件加以对比,有力地说明学业能否有所成就。

9、通读全文,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10、点击链接查看扫描下码购买

11、《送东阳马生序》中总结宋濂求学生涯的一句是“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2、导入: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宋濂写这篇赠序的原因和目的,“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岂知予者哉?”宋濂写这篇赠序是勉励同乡学习,但他还是有所顾虑,他顾虑什么?

13、起码就此刻而言,我上学的投资是值得的。对于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而言,再加上“孤儿”的字眼,我没有怨与悔。我坦然地做着该做的事情,知道自己身上的负担,更清楚自己的境遇。

14、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诗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不是天赋、资质低下,而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15、层次一:分析作者的求学经历,体会求学之心

16、文章最后,他写道,“我不觉得读了个研就高人一等,也不认为就该比没读研的拿更高的工资。但,读研确实是我乐意的选择。”

17、此篇赠序是宋濂写给他的同乡晚生马君则的。作者赠他这篇文章,是以勉励他勤奋学习,但意思却不直接说出,而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中引申而出,婉转含蓄,平易亲切,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硕德长者对晚生后辈的殷切期望,读来令人感动。

18、“父亲在原来老屋基础上打了地基就出门打工,”哥哥黄建全后来继续修房,用完父亲几万元赔偿款,没钱再修了。后来,黄建全在陕西安家,子女在那边读书,平时很难回老家,由于无人居家,这个只有架子的砖房暂时闲置了。

19、以计日以还(而,来,可不译)以中有足乐者(因为)以是(因为)人多以(把,拿)书假余以衾拥覆(用)生以乡人子谒余(凭借……的身份)俯身倾耳以请(来,连词)之录毕,走送之(代词,书)每假借藏书之家(助词,的)无鲜肥滋味之享(助词,的)益慕圣贤之道(助词,的)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而足肤皲裂而不知(转折连词,但是、却)久而乃和(承接连词)则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却)

20、故回信中只介绍自己的艰苦求学的经历。

1、在叙述完艰苦求学经历后,写宋濂成就有何用意?

2、师: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勤奋学习的人。他就是明朝文学家宋濂,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写的《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他是如何勤奋学习的。

3、师:作者给我们上了一堂很好的有关学习态度的课,其实古人论及学习的文章多的很,其中有不少耳熟能详的警句,像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等古人也曾留下很多令人称颂的成语典故,诸如“头悬梁,锥刺股”,“囊萤映雪”等等。在今天学习的目的也有了新的定位,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是更古不变的,这些足以供我们借鉴,能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勤奋刻苦,在为求学的年龄学有所成。

4、跟从先达学习,除了忍受他们的严词厉色,还有什么的苦?

5、文章现身说法,对比鲜明,语言朴实,描述生动,毫无矫揉造作之嫌,处处表现出一位长者的厚道。“余幼时即嗜学”,既平实又生动,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亲切感人。“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意蕴绵长,回味不绝。整篇文章,浑然天成。

6、宋濂,字景濂,号潜溪,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他一生刻苦学习。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节选自《宋学士文集》

7、齐读课文,字音读准,文章读顺。

8、近年来,宗成庆的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机器翻译、人机对话系统和文本数据挖掘等自然语言处理相关技术上。

9、从宋濂自述成就中,我们知道宋濂是个怎么样的人?

10、《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求学如此艰难,但他为何没有放弃?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句话体现出宋濂心中有他认为最快乐的事情一读书、学习,其他的他都不在意。他以学为乐,学习中的苦自然就算不上什么了。

11、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12、本文虽然是宋濂写给马生的赠序,几百年之后,我们再读这文章,作为一名学生,你读后有何感想呢?

13、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老师发怒,宋濂却“色愈恭,礼愈至”,甚至不敢说一个字反驳。

14、读音有疑问的词语,提出来交流。

15、《送东阳马生序》是元末明初宋濂送给他的同乡浙江东阳县青年马君则的文章,通过叙述作者年轻时自己求学的艰难困苦,但终有所成,来勉励马生努力学习。

16、②从“未有所成”“谬称”可看出宋濂非常谦虚。

17、陆游书巢勤学。南宋诗人陆游他从小就刻苦勤奋、敏而好学。他的房子里,桌子上摆的是书,柜中装的是书,床上堆的也是书,被称作书巢。他勤于创作,一生留下了九千多首诗,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大文学家。

18、时隔13年,绵阳南山中学数学老师蔡晓军对黄国平仍有着很深的印象,他是黄国平当年在南山中学复读时的班主任。

19、《送东阳马生序》中写作者求学之路艰难困苦的句子是: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20、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1、《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人们愿意借书给自己,那是因为作者很守信的句子是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2、生:长辈对晚辈的称呼。序:文体名,这是一篇赠序。嗜:喜欢、特别爱好。无从:没有办法。致书:得到书。致:得到。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每,常常。弗之怠(dài):即弗怠之,不懈怠,不放松读书。弗:不。之:指代抄书。走:跑。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以是:因此。以:以为;是:这样。加冠(guān):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人。后人常用“冠”或“加冠”表示年已二十。患:担心。.硕师:学问渊博的老师。硕:大。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先达: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叩:请教。执:拿着。德隆望尊:道德声望高。望:声望、名望。隆:高。门人弟子填其室: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填:充,这里是拥挤的意思。

3、师:你能给我们介绍一下作者吗?

4、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